在歐美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泛起的當前,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正在推進有別於此前,也更加平等的經濟全球化,且已經作用初現:中國正在2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的56個合作區,累積投資185.5億美元,入區企業1082家,總產值506.9億美元。
加速度讓人興奮,有時候也讓人焦慮:如何才能不掉隊?
如何讓香港更好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正是今年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第一焦點。兩會開幕前,林鄭月娥表示,將爭取與內地簽署「一帶一路」全面合作協議;在民建聯代表委員的建議及提案中,「香港加強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成為首項內容;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經民聯副主席張華峰建議將香港打造成「一帶一路」人民幣融資平台……
觀察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的建議提案和受訪問答,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希望國家給予某種支持,一類是呼籲本港企業要搶抓機會,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應該為後者鼓掌,因為如果依然等待內地的「邀請」,掉隊恐怕避免不了。
其實,中央對香港參與「一帶一路」的政策已相當明確。去年6月,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曾赴港出席「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講,其中近半篇幅講到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優勢,以及中央政府將大力支持香港在金融、專業服務等領域參與該戰略,其中更是15次談及「支持香港」。但就在此後,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一份民調卻顯示,有約67%的受訪者認為,該戰略不會給個人及家庭經濟方面帶來什麼影響,更有60.6%受訪者認為,它的得益者多是商界和專業人士,一般民眾很難得益。民調結果頗令人摸不着頭腦。
香港參與「一帶一路」的優勢,不必贅述。但是,所謂優勢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其實,仔細分析,香港現有優勢是否是其參與「一帶一路」的當然優勢,恐怕值得研究。比如,多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非英語系國家,向來與香港合作交流較少,香港熟悉歐美市場及法律體系的長處頗無用武之地。而在這個中國主導的新全球化進程中,香港與國內一些城市的功能定位並無太大區別,都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國家不可能為某一個城市量身定制政策,國家是希望各城市良性競爭、各出其謀,自己闖出一條路來。比如去年,北國吉林、南疆雲南、腹地蘭州、沿海福州等等,無不在竭力開拓這條路。
香港若想不掉隊,最需要做的是「放下身段」,仔細思考張德江委員長的期許:「香港也要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國家發展戰略中來。」主動在「超級聯繫人」的功能上做好文章,更加主動創造新的優勢。畢竟,香港在傳統優勢上「吃老本」的時間太長了。
首先,要更加主動地走入內地尋求合作機會。如今,內地政府和企業雖仍頗多需要借助香港之處,但每個地區都有自身的融入「一帶一路」策略,香港只有走入內地,主動尋找合作機會,才能多方面搭上「一帶一路」快車;其次,「一帶一路」是經濟全球化的新格局,即使內地也一直在不懈探求路徑創新,香港更須加快組建專業團隊,系統研究「一帶一路」機遇,並發揚「亞洲四小龍」時代的精神,尋找再造香港優勢的新途徑;尤為重要的是,香港需要主動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人文交流,夯實民意基礎,構建社會共識。
「研究制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提出了一個方向,更多方向還是需要香港自己去尋找。
香港商報記者 曲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