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生平:高貴靈魂 傲骨人生-香港商报

杨绛生平:高貴靈魂 傲骨人生

2016-05-25
来源:

    文學家、翻譯家楊絳先生2016年5月25日淩晨在北京逝世,終年105歲。

  與辛亥革命同齡的楊絳先生出身名門,天賦文才,在文學上開辟了自己的一方天地,還與因與文史大家錢鍾書的美好婚姻而備受豔羨。錢鍾書生前曾稱其“最才的女,最賢的妻”。

  楊絳原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1911年7月17日生於北京,少年時求學於京滬蘇各地,1932年畢業於東吳大學,入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習外國語言文學。

  1935年與錢鍾書結為伉儷,並同赴英法留學。

  回國後擔任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

  晚年致力於整理編訂錢鍾書遺稿,且筆耕不輟。2014年8月出版九卷本《楊絳全集》,270多萬字。

  聰慧的阿季:一星期不讀書,一星期都白活

  楊絳祖籍江蘇無錫,父親楊蔭杭學養深厚,早年留日,後成為大律師,做過浙江省高等審判廳廳長。辛亥革命前夕,楊蔭杭於美國留學歸來,到北京一所法政學校教書。1911年7月17日,楊絳在北京出生,取名季康,小名阿季。楊絳排行老四,在姐妹中個頭最矮,愛貓的父親笑說:“貓以矮腳短身者為良。”

  在父親引導下,她開始迷戀書裏的世界,中英文都拿來啃,讀書成為她最大的愛好。一次父親問她:“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么樣?”她說:“不好過。”“一星期不讓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1928年,楊絳17歲,她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受阻,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中英文俱佳,是班上的“筆杆子”。費孝通與楊絳在中學和大學都同班,有男生追求楊絳,費孝通便對他們說:“你們‘追’她,得走我的門路。” 

  最賢的女:求學時邂逅一生的伴侶

  1932年初,東吳大學因學潮停課,楊絳畢業在即,想到燕京大學借讀,在清華,她初次講到了同行的同學孫令銜的表兄,她一生的伴侶錢鍾書。

  兩人匆匆一見,甚至沒說一句話,彼此竟相互難忘。

  孫令銜告訴錢鍾書,說楊絳有男朋友,又跟楊絳說,他表兄已訂婚。錢鍾書寫信給楊絳,約她相會。見面後,錢鍾書開口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楊絳說:“我也沒有男朋友。”從此他們開始了書信往來。

  “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 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

  1935年7月13日,錢鍾書與楊絳在蘇州廟堂巷楊府舉行了結婚儀式。多年後,楊絳在文中幽默地回憶道:“(《圍城》裏)結婚穿黑色禮服、白硬領圈給汗水浸得又黃又軟的那位新郎,不是別人,正是鍾書自己。因為我們結婚的黃道吉日是一年裏最熱的日子。我們的結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籃的女孩子、提紗的男孩子,一個個都像剛被警察拿獲的扒手。”

  隨後,錢鍾書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學獎學金,楊絳毫不猶豫中斷清華學業,陪丈夫遠赴英法遊學。滿腹經綸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卻出奇地笨手笨腳,學習之餘,楊絳幾乎攬下生活裏的一切雜事,做飯制衣,翻牆爬窗,無所不能。

  楊絳在牛津“坐月子”時,錢鍾書在家不時闖“禍”。台燈弄壞了,“不要緊”;墨水染了桌布,“不要緊”;顴骨生疔了,“不要緊”事後確都一一妙手解難,楊絳的“不要緊”伴隨了錢鍾書的一生。

  “絕無僅有地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最才的女,最賢的妻”

  這是錢鍾書曾寫給楊絳的“贈語”。

  錢的母親感慨這位兒媳:“筆杆搖得,鍋鏟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幹,真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入水能遊,出水能跳,鍾書癡人癡福。”

  最才的女:與錢鍾書“勢均力敵”的大家

  難得的是,楊絳在文學史上的身份,不止是錢鍾書的妻子,更是著名作家、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用時下流行的話說,楊絳和錢鍾書,有著世間罕有的“勢均力敵”的愛情。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老友吳晗委已被委以清華大學重任,他們被受聘擔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

  1953年,楊絳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主要文學作品有《洗澡》、《幹校六記》。

  另有《堂吉訶德》等譯著,2003年出版回憶一家三口數十年風雨生活的《我們仨》,96歲又成書《走到人生邊上》。

  文革十年相依為命

  1966年“文革”爆發,楊絳作為“反動學術權威”被“揪出來”。從此開始了受汙辱、受踐踏、挨批、挨鬥的日子。造反派給她剃了“陰陽頭”,派她在宿舍院內掃院子,在外文所內打掃廁所,住“牛棚”。餘下的時間作檢討、寫認罪書等等。3天後,錢鍾書也被打成“牛鬼蛇神”。

  十年不堪回首、相依為命的日子開始了。

  1969年11月,錢鍾書被下放到信陽地區羅山縣。次年7月,楊絳也被下放到那裏,被分配在菜園幹活。菜園距離錢鍾書的宿舍不過10多分鍾的路。“我們老夫婦就經常在菜園相會,遠勝於舊小說、戲劇裏後花園私相約會的情人了。”

  一天,錢鍾書路過菜園,楊絳指著窩棚說:

  “給咱們這樣一個棚,咱們就住下,行嗎?”

  錢鍾書認真想了一下說:“沒有書。”

  楊絳認同:真的,什么物質享受,全都舍得;沒有書卻不好過日子。他箱子裏只有字典、筆記本、碑帖等等。

  楊絳問:“你悔不悔當初留下不走?”

  錢鍾書說:“時光倒流,我還是照老樣。”

  一九七二年三月,在周恩來總理的特別關照下,楊絳和錢鍾書作為這一年的第一批“老弱病殘”人員,回到北京。

  即便動蕩年月,楊絳也沒有放棄學術研究,通曉英、法兩國語言的楊絳,近60歲時,從零開始學習西班牙語,並翻譯了《堂?吉訶德》,至今都被公認為佳作,已累計發行近百萬冊,是該書譯本當中發行數最多的。

  “文革”結束後,楊絳和錢鍾書獲得了自由,又回到家中。浪費了整整10年的光陰,他們決定整天閉門自守,什么地方也不去,沉溺於自己的學問事業。

  打掃現場:我的生平傑作就是一個錢瑗

  錢、楊二先生愛女錢瑗,直到楊絳的《我們仨》面世之後,其才情才為眾所知。在楊絳眼裏,“我的生平傑作就是一個錢瑗”。

  因肺癌轉脊椎癌,錢瑗1997年去世。還沒有從喪女的悲哀中解脫,翌年12月,相伴了60多載的丈夫錢鍾書又離她而去。遵循錢鍾書遺囑,後事一切從簡。楊絳一直陪送錢鍾書的遺體到焚化爐前,久久不肯離去,難舍難分。

  兩年間失去了兩個至親之人,只留下87歲高齡的楊絳孑然一身。這個打擊幾乎致命,但她以那羸弱的身軀挺過來了。這讓楊絳對生、老、病、死有了透徹的領悟,希望自己能夠“死者如生,生者無愧”(錢鍾書語)。家裏的一切都保持女兒和丈夫在世時的舊樣。

  晚年,楊絳開始“打掃現場”,以驚人的毅力整理錢鍾書的手稿書信,錢鍾書的手稿多達7萬餘頁,涉獵題材之廣、數量之大、內容之豐富,令人驚歎。手稿多年隨著主人顛沛流轉,從國外到國內,由上海至北京,下過幹校,住過辦公室,曆經磨難,傷痕累累。紙張大多發黃變脆,有的已模糊破損、字跡難辨。重重疊疊,整理起來十分辛苦。2003年,《錢鍾書手稿集》(影印本,40卷)能及時與讀者見面,楊絳功不可沒。

  幾年來,楊絳以全家3人的名義將高達數百萬元的稿費和版稅全部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設立“好讀書”獎學金。

  閉門謝客:火萎了,我也准備走了

  楊絳生活異常儉樸、為人低調。她的寓所,沒有進行過任何裝修,水泥地面,過時的櫃子、桌子,老舊的樣式,始終安之若素。楊絳說:“我家沒有書房,只有一間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充客廳,但每間屋子裏有書櫃,有書桌,所以隨處都是書房。”

  楊絳期頤之年仍筆耕不輟,每天伏案工作。有一年,她的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請她“出山”,召開作品研討會。對此,楊絳坦陳:“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賣書的事情,就不是我該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所以開不開研討會——其實應該叫做檢討會,也不是我的事情。讀過我書的人都可以提意見的。”她謝絕出席。

  閉門謝客的楊絳過著一個普通老人的生活,耳朵有些背,視力也下降了。她曾對記者說:“最大的問題就是打擾特別多,尤其是電話太多,我真擔心自己的時間是不是就這樣被消耗掉。你能不能代我轉達給那些想來采訪或看望我的朋友們,楊絳謝謝他們的關心,但千萬不要過來看我。你想,即使大家來了,就算同我聊了一天,又能怎么樣?我們也不可能只憑這一天交談就成了朋友吧,還是請大家給我留些時間吧,那樣我寫些文章出來,大家看到後就權當寫給大家的一封信吧。 ”

杨绛生平简介

  杨绛,本名杨季康,着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

  1911年7月17日,诞生

  杨绛生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后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学系研究生,此间认识钱钟书,二人情投意合不久便结成夫妇。

  1935年,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

  与丈夫钱钟书一同前往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期间生下女儿钱瑗。

  1938年,回国

  先后任教于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

  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国

  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来访的西班牙国王。

  2010年7月17日,百岁寿辰

  悄然度过,没有任何隆重的仪式。

  2014年,《洗澡之后》出版

  杨绛98岁时开始为《洗澡》创作续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