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瓊:堅持一國兩制 破解三大困局-香港商报

李慧瓊:堅持一國兩制 破解三大困局

2016-06-30
来源: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林駿強報道:香港回歸祖國19年來,一直在穩步发展。「香港這些年來是『成就與挑戰並存』。」民建聯主席李慧瓊高度贊揚「一國兩制」是偉大創舉,本港無論是民主化還是經濟发展,都在國家支持下取得明顯成績。她同時提醒,本港面對三大困局:因政改被否決而導致的政治困局,近年出現低速增長的經濟困局,社會出現矛盾的民生困局。她期望港人對國家、對「一國兩制」要有信心,「乘著國家发展東風发展香港,我對香港前景充滿信心!」

         十九載不平凡講成就說挑戰

  「7·1」回歸紀念日前夕,李慧瓊接受香港商報專訪。談到香港回歸19年時,她如此形容:「香港經曆了不平凡的19年,成就與挑戰並存。」李慧瓊說,「一國兩制」是制度上的偉大創舉,舉世矚目,社會主義及資本主義同時存在於一個國家,大家互相配合。由於本港落實基本法及「一國兩制」,在國家民主化過程中,香港是走得最前的一個城市,民主化進程取得了飛躍发展。在國家大力支持下,香港整體經濟亦做到了不斷向上的實質增長。港人要自信:香港不可能內地化與此同時,李慧瓊認為本港正面對著不同的挑戰,並將此歸結成三大困局。

  第一個是政治困局。她說,這困局的近因,是本港政改方案被否決、普選前路茫茫引起。她明確指出,基本法的核心精神是如何落實「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而這本來可以透過實現特首及立法會普選來落實。

  本港曾經曆20個月的政改諮詢,但當局政改方案最終被否決。李慧瓊說,在政治現實上,下一屆行政長官仍將由12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產生:「由於普選特首停了,普選立法會更不知何時才可以討論。」她坦言,普選不能於此階段落實,港人不知何時、怎樣才可實現普選,當中有人訴諸激烈社會行為,如提出「港獨」、「自決」,自以為可解決困局。

  李慧瓊進一步分析政治困局的原因指出,這跟「一國兩制」下,內地與香港兩地經濟實力變化有關。現今內地實力強大,政治及經濟影響力愈來愈大,令部分港人擔心,誤以為「一國兩制」會變成「一國一制」,香港特色會慢慢被蠶食。

  對上述看法,她稱不敢苟同,並相信從國家、香港層面來說,「一國兩制」安排是最有利的,對兩地人民也是最有利:「國家不需一個跟其他內地城市一樣的香港;國家沒有動機和理由將香港『內地化』,這一點香港人要有信心;而且,香港本身有優勢,對國家有特別作用——假如香港變成如內地其他城市般,價值真正會慢慢消失。」她希望香港人有自信,而國家確實有需要讓香港保持自己的特色。經濟有出路:大力发展科創產業至於第二困局,就是經濟低速增長。李慧瓊稱,本港經濟增速放緩,今年當局預計增長率只有約百分之一,數字比以往都低,更比周邊城市遜色。為此,她促請各界須正視情況,更引伸說如本港經濟在往後日子繼續低速增長,終會跑不過通脹,對市民來說等同沒有增長,加上人口老化、稅收減少、退保難定等問題,「形勢將更尖銳」。 

  雖然本港面對經濟樽頸位,但李慧瓊認為仍有出路。她認為香港應发展高新科技、高增值行業,制造更多待遇較好的職位,不僅能讓市民投入其中,也能帮年輕人向上流動。

  李慧瓊說,本港也要增加商業土地供應。現在,企業來港发展成本高昂,競爭者如上海、深圳、新加坡等,都有政策及稅務優惠,部分甚至會給予土地。她期望本港繼續发揮「一國兩制」優勢,繼續发揮「中國最國際化城市」優勢,把握國家「一带一路」戰略及「十三五」規劃带來的龐大機遇。社會須和諧:要向盲目排內說不「本港第三個要面對的是民生困局,社會出現矛盾。」李慧瓊說,往時香港人分建制、泛民及中間路線;但違法「佔中」後,本港分化較極端,猶如非黑即白。加之社會又出現世代矛盾,年輕人及其他成年人對政治看法亦有所不同。

  李慧瓊言明,本港出路在於堅決貫徹基本法和「一國兩制」,兩地要互相了解,共創雙贏。本港有部分人拒不接受,亦有部分年輕人對國家認知、掌握不足,不了解國家經過苦難才獲取現時成就,不懂珍惜現在所擁有。她希望香港人要明白曆史,要堅決向「盲目排內(指內地)」的「假本土」說不。

  對於未來,李慧瓊充滿信心:「『一國兩制』對於香港的過去、現在與將來,都是最好的安排!」她指出,香港是一片福地,在「一國兩制」下,雖然面對諸多挑戰,但只要把握好優勢,並乘國家发展戰略的東風,一定會有美好的前景。

  政府施政欠暢順李慧琼促請思考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林駿強報道:自回歸祖國以來,本港行政、立法關系氛圍日漸壓抑、緊張甚至疏離。民建聯主席李慧瓊分析認為,制度本身是一大原因。她指,兩種情況值得關注——行政及立法機關缺乏有機互動;立法會選舉因比例代表制而變得「碎片化」。她承認,目前要改變選舉制度有困難,但仍希望各方思考;她亦促請特區政府、未來擬參選特首人士,長遠要考慮本港是否可有執政聯盟,「現行模式下,無論誰做行政長官,都不會變得立即施政暢順,因制度本身形成的張力存在」。

         「制度本身是一大原因」

本港回歸後,行政、立法關系日趨緊張,議會風氣驟變,「拉布」、「沖擊」等行為屢見不鮮。李慧瓊認為,本港回歸以來,經曆了所謂的「商人治港」、「公務員治港」以及「專業人士治港」,行政、立法機關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但很多人將有關情況歸咎於行政長官,「其實,殊不知制度本身是一大原因」。

  她稱,現行制度有兩種情況要關注。第一,行政、立法機關缺乏有機的互動。她解釋稱,現時特首由12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組成,而立法會議員則透過直選、功能組別選舉產生,兩者產生辦法不一樣,自然對公共政策的看法也會不一樣。

  第二,則涉及立法會選舉中的比例代表制。李慧瓊稱,這一制度的好處是令選舉百花齊放,少數聲音不會被大党淹沒,增加了不同光譜;但是,問題也因此漸漸出現,特別是現行方式的選舉,將令立法會「碎片化」不斷持續下去,「立法會過去只有兩三個大政党,如民建聯、自由党、民主党;現時則幾乎每個陣營都有,愈來愈碎片,亦愈來愈分裂」。

       「是否要有執政聯盟?」

       李慧瓊進一步指,因為上述情況,加上特首跟立法會沒有聯盟關系、立法會碎片化,特區政府的遊說工作其實很難做到,繼而施政無法暢順。當然,她亦承認要改變選舉制度「一定是最困難的」,因涉及到政党利益,但她希望各方能思考這種現象。

  她促請特區政府、下屆特首選舉參選人也要有所思考,「如本港是否要有執政聯盟」。她說,香港政党多,實行起來並不易,亦涉及分權問題;但是,本港回歸已經有19年,政府施政困難重重的確存在——如果沿用現在的模式,無論誰做到行政長官,亦都看不到施政會立即變得暢順,正是因為制度本身造成的張力存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