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一體化是大勢所趨-香港商报

粵港澳一體化是大勢所趨

2016-06-30
来源:

       6月29日淩晨,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被外媒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的港珠澳大橋,實現歷史性的主體橋梁合龍,宣告大橋工程即將進入收尾新階段。對於即將回歸19周年的香港來說,港珠澳大橋工程合龍和順利推進,可以說是一份最好的「生日禮物」。

  港珠澳大橋的最初構想,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已提出。然而,受到當時技術水平限制、資金缺口等影響,大橋延至7年前才正式開啟動工,無奈香港與澳門、珠海的交流必須長期忍受交通不便的限制。但即使面對各種各樣的制約,伴隨著內地經濟的快速崛起、香港經濟轉型及工業內遷等積極因素,粵港澳的一體化仍舊取得了巨大進展,不僅三地經濟發展有目共睹,眾多港商依靠著內地豐沛資源和廣闊市場,取得了系列令人驕傲的成就。

  時光荏苒,盡管波折不斷,但港珠澳大橋工程仍舊攻堅克難,不斷推進。若進展順利,將有望於明年全面通車,為近年來不斷加速的粵港澳一體化進程,添注一針強心劑:一方面,大橋建成之後,珠海至香港的車程將由目前的3個小時大幅縮減至半個小時,香港與珠江西岸的物流及人員往來障礙將大大減少,必將有助於港商在粵西等地業務推展,甚至深入內地西南腹地尋找機遇;另一方面,大橋鏈接香港大嶼山之後,大嶼山將不再是香港發展的「孤島」與「邊緣地帶」,反而還將升級成為珠三角地區的物流及交通樞紐。除預期會帶來更多資源與便利之外,亦有機會成為香港新的增長點。近期大嶼山房價的上漲趨勢,就可看出市場對這一地區長遠發展的看好。故此,無論對廣東、澳門,還是香港來說,港珠澳大橋意義都十分重大。

  而放在更廣的視角來看,港珠澳大橋亦只是粵港澳一體化大局中的重要一環。早在2003年,在SARS和金融危機的打擊下受到重創的香港經濟,就因當年簽署的CEPA協議,立刻體會到來自內地的經濟支持,零售、旅遊、貿易等迅速由衰轉盛;2014年12月,粵港簽署CEPA框架下的《廣東協議》,令粵港基本率先實現了服務貿易自由化,為新CEPA簽署後的全面開放打下了良好基礎;去年4月21日,國家在原有的南沙、前海、蛇口三個片區基礎上,合併成立了廣東自貿區,促進「基於CEPA下的粵港澳深度合作」;今年以來,粵港澳海關還推出了「跨境一鎖」、「一證過關」等便利通關措施,令珠三角的進出口更加便捷。層層遞進的一體化進程,不僅令三地的經濟聯繫日益密切,亦為香港經濟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

  粵港澳一體化進程,既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亦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然而時至今日,本港仍有政客以一體化進程中出現的矛盾和爭議為藉口,試圖抗拒和阻礙三地一體化,並不惜以種種方式延緩一體化進程,這是極不負責任的。無論如何,如同港珠澳大橋一樣,粵港澳一體化定可克服一切困難,迎來新階段。

  香港商報評論員 萬青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