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3

哈尼民居改造记

2014-04-0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孙娜 罗德胤

  在过去十几年时间里,由于外出打工和新农村建设等原因,云南元阳哈尼传统民居已大量消失。一个相当普遍的观点认为,用土坯、茅草和稻草建造的蘑菇房代表着贫穷与落后,与砖混结构的新房所代表的“现代化”格格不入。

  然而,作为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人员,我们当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于是,2010年9月,我们开始做云南元阳全福庄村的保护规划时,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就是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让传统的哈尼民居适应现代生活,以建立并推广传统民居的保护观念。

  对村寨进行勘察后,我们挑选了3户人家作为改造示范户,分别为中寨42号卢世雄宅、中寨46号卢海师宅和中寨48号卢有开宅。4月中旬工程开始之前,在咨询了户主意见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准备实施的方案——卢有开宅按照2010年的规划方案改造;卢世雄宅和卢海师宅参照卢有开宅的方案,并根据其家庭人口做局部调整。

  狭小、昏暗、易燃蘑菇房本身存在诸多问题

  蘑菇房是元阳哈尼文化最鲜明的外部特征之一。它是上千年来哈尼人民应对当地气候和资源的最优选择。相比之下,水泥红砖房不仅丧失了地域特征,而且很多红砖房没有做外部装修,裸露的红砖面与梯田、山林环境格格不入。

  从表面上看,蘑菇房确实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空间狭小、光线昏暗、容易着火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一概归咎于蘑菇房本身,而要做理性分析,比如卫生问题,其根源在于哈尼人传统的人畜混居的生活方式。又如空间狭小问题,是因为蘑菇房底层用来养牛,三层用来贮藏,只有二层用来住人。再如光线问题,主要因为蘑菇房的窗子很小。这与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以及蘑菇房本身的特点有关,一方面以前人们不需要在室内阅读和看电视,另一方面小窗子利于防风保暖,而且结构稳定性也较好。解决采光的问题,可以把窗子适度扩大,而不必把屋子拆掉重建。这些缺点都能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解决。

  配备消防设置 防止蔓延式火灾

  消防是蘑菇房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蘑菇房的木架草顶,因为容易着火,历来被人诟病,而且哈尼村寨的住宅密集,一户着火常常波及邻家数户。20世纪80年代,政府开展了“铲茅工程”,将农村大多数的茅草顶更换为不易燃的石棉瓦顶。然而,没有了茅草屋顶的蘑菇房,就像美人秃了头,在景观上大煞风景,“蘑菇房”的称号也名不符实。要完整表现哈尼民居的特色,必然要恢复茅草顶,而恢复茅草顶,就必须解决防火问题。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蘑菇房的多数火灾是从住宅内部引起的,但是我们并没有在住宅内部引入专业的消防设施,而只是在屋顶上安装了喷淋系统,并在室外根据房屋总数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消火栓。喷淋系统没有安装在室内,是基于两个考虑:一是屋内经常有人,一旦有小型火情,可以直接扑灭。二是如果在室内安装喷淋系统,启动时屋内会全面淋湿,还极易导致土坯墙崩塌。

  因此,我们将哈尼村寨的消防设计定位于防止蔓延式火灾,即小型火情由屋主自行解决,当火灾超出个体建筑时,则启动该栋房屋及附近几栋房屋的屋顶喷淋系统,同时打开室外消火栓,以便将火灾范围控制到最小。

  适度改造以适应现代生活

  传统的哈尼民居虽有3层,但除第二层及耳房外,其他空间都不用于居住。而2层的空间,除了两个三四平方米的小卧室和不到5平方米的楼梯兼谷仓外,其余都是围绕火塘为中心的混合功能空间。传统哈尼族生活方式更注重家庭集体生活,对个体生活的私密性考虑较少。在现代生活观念的冲击下,传统布局方式已经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感到不适。因此,需要增加使用面积,并对房间进行功能分化。

  首先要人畜分离。如此,可以将圈养牲畜的底层利用起来,同时一并解决人畜混居带来的卫生问题。1层舒适度不及2层,所以该层主要安排厨房、卫生间以及储物室。3层的阁楼原来比较低矮,多用于储物,使用频率不高,只要加高女儿墙,大部分空间就可以日常使用。经过上述调整之后,使用面积增加至100平方米以上,人均使用面积达15平方米以上。另外,传统建筑内的隔墙用木板拼接而成,不利于隔音,我们在改造方案里采用了砖墙和轻钢龙骨双层石膏板墙,隔声性能大大改善。

  其次是调整层高。传统哈尼民居底层层高很矮。为满足人们日常活动的要求,我们将一层层高提升至净高2.0米至2.2米。同样,3层阁楼的空间也进行了适当提高。这不但增强了舒适度,可用空间也增多。

  再次是改善采光。传统哈尼民居开窗又小又少,主要依靠大门、阁楼洞口采光,而且室内长期烟熏火燎,四壁黝黑。要改善采光条件,一是增加窗子的数量、加大窗子的尺寸,二是室内采用浅色墙面。此外,还可以适当考虑增加顶部采光。然而,土坯墙开多大的窗,才不会影响外观,同时又保持其结构的稳定性呢?此外,土坯墙厚四五十厘米,保温性能很好,开窗面积过大也会影响保温效果。因没有时间做实验,我们只能根据在元阳农村观察到的经验,最终在底层设两个宽60厘米、高80厘米的窗户;二层每个房间设一个宽80厘米、高100厘米的窗户。

  传统哈尼住宅的内部,多是裸露的土坯墙面,有的为了防潮而刷了一层石灰浆。由于长期烟熏火燎,内墙面上积存了大量烟灰、油脂,使得室内更加昏暗。为了改善室内采光,我们将内墙面改为白色。一层厨房和卫生间的墙面,满贴白釉瓷砖。二层则刷白色墙漆。土坯墙面不够平整,且附着力不够,无论是刷白浆还是贴白瓷砖,都需要先做基层处理。经过反复思量,我们决定在不同部位视情况采用刷水泥砂浆或先挂钢丝网,再刷水泥砂浆的处理方式。从施工的效果看,比较令人满意。

  户主观念在改造中起重要作用

  哈尼梯田申遗整治的专家组在改造工程开始之前,提出了这样的希望:在传统民居改造中,居民的积极参与能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避免出现外来设计理念的生硬移植,也让这些改造工程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

  户主在改造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初版设计中,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的效率,将楼梯和卫生间设在进门左手侧。但是,村民认为那里是男主人睡觉的位置,象征着家庭权威。他们坚持将楼梯放在原来靠后墙的位置。

  户主的从众思想也比较普遍。当地没出现过的新样式,一般很难被接受。比如,为了改善室内采光,我们的方案里设计了2层天窗和3层2.4米宽大窗,最终只有中寨46号实现了3层的大窗。

  户主对外观和结构安全性考虑也比较少。比如中寨46号大门前的走檐带有顶棚,建筑外观层次分明,很有特色,然而,因走檐下面的层高太低以及走檐地板已开始漏雨,户主坚持要翻修走檐。翻修走檐会对建筑外观以及村落景观造成影响。所以,我们没有按照户主意愿进行改造。

  代表家庭与设计师、施工队打交道的是各户的壮年男人。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实际功能,而对于传统文化和精神上的追求,基本放在一边。一个明显的例子是,对于火塘、神龛等传统文化要素是否需要保留,他们都表现得无所谓。

  到2012年7月,全福庄中寨的3户民居改造都基本完成。这次改造工程就技术层面而言,采光、功能调整、消防设置方面都比较成功。这证明通过适当的技术手段,哈尼蘑菇房能够满足人们对现代化的需求。然而,由于时间较紧和经验不足,本次工程也存在着诸多缺陷,比如改造所用的木料,大部分未经过干燥防潮防虫处理,且施工时段正值当地的雨季,施工完成时木材仍是潮湿的,无法进行刷漆等防潮操作。如果没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一段时间后木材可能会变形或虫蛀。

  (作者分别为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乡土建筑研究所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徐明軒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