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3

香港——如果霓虹都市的霓虹不再

2014-04-04
来源:

    中新社香港4月3日电 题:香港——如果霓虹都市的霓虹不再

  中新社记者 卢哲

  交错轰隆的车辆在奔驰,车窗外飞速向後的是色彩斑斓的霓虹招牌,“大酒楼”、“麻雀馆”、“大押”、“酒吧”、“书店”……镜头一转,或在天桥或在街角,面前依旧是狭小道路上密密麻麻的霓虹招牌,各色字体用玻璃管曲成不同的颜色闪闪发亮,甚是晃眼。

  这是香港,是几乎所有关於香港的镜头里都一定会有的香港霓虹灯。

  1910年霓虹灯开始进入世界,1932年香港首间霓虹灯工厂——克劳德霓虹公司在香港开设;到1950年代,美国军舰时常停靠的香港骆克道开始蓬勃起灯红酒绿,随後小说和电影开始用油尖旺的霓虹招牌喻作城市的意向……霓虹管成为了香港这座城市的另类视觉语言。

  香港每个用霓虹招牌的小店,都用心把招牌做出自家特色,比如炸鱼球做的最好的餐馆,它的霓虹招牌就被做成了一支鱼;自认为最结实的制伞厂,它的招牌就是一把铮铮伞骨。将都市的繁华与渔港的活力联系起来,这大概是香港霓虹最大的特色。

  “我们担心霓虹会消失。”香港西九文化区视觉文化博物馆M+策展人陈伯康说。M+正在举办香港首个网上展览“探索霓虹”,他们邀请市民把香港各处的霓虹招牌拍摄上传,并制作出香港霓虹地图。“收藏霓虹招牌,并非祗出於感性怀旧,而是霓虹招牌本身的意义。”

  台湾作家张晓风说,霓虹招牌是香港“美学”的一部分。“香港的商人好像都喜欢字体方正笔画肥润,看起来富态而有福泽。”

  实际上,据香港书法家冯兆华介绍,霓虹招牌字体大有讲究。“那些殷实的商号喜欢敦厚的字体,而跌打馆或武馆喜欢北魏体——刀光强悍的那类字体。酒楼就偏好纯品一点,隶书行楷一类。”而每个行业,基本都找同一位书法家写招牌,久而久之就定型了,“单看字体,就能知道是谁写的,是哪一行。”

  霓虹招牌师傅刘稳在香港做霓虹灯五十馀年,1970年代曾参与制作当时全世界最大的霓虹招牌——乐声。“那招牌盖住了弥敦道一栋大厦的整面墙呢。”刘稳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霓虹“鼎盛期”滔滔不绝。

  刘稳说:“霓虹灯制作看起来不难,但要把玻璃管曲一个完美的圆,没有二十年功力出不来。”经验丰富的师傅起草图都靠“眼界”,看到字体就要想好如何走管,从哪起头才烧不到手,玻璃升温到何时才该用力,如何布管笔画才“实”。

  写字、曲管、设计,每一环都带有个人色彩,霓虹招牌因而承载了厚重的“人情味”。“LED灯就是灯泡排列在模型上,哪里有这些心思?”所以也难怪香港的收藏家对老霓虹招牌有特别的兴趣。

  但随着发光二极管(LED)出现,香港霓虹行业开始衰弱,数码喷画等广告媒体後来居上,霓虹招牌逐渐沦为室内装饰。

  刘稳说,“是受到LED的威胁,有什么办法呢。”但他认为霓虹灯的光亮温和,持久耐用,“能从时间上打败LED”;文化研究学者吴文正亦看好霓虹灯管,“可以传承的招牌受喜爱,都希望生意能?代代相传”。

  这一行,比外来威胁更大的,是无新血入行。“哪有人来呢,赚不到钱又辛苦。”刘稳说,现在接的都是小单,靠一点手艺功夫。“现在的霓虹招牌,拆一个少一个,你见到弥敦道上可有新招牌装上去?肯定是没有了。”

  2006年开始,香港政府收到不少户外招牌的意外事故报告,公共安全问题开始受到关注。屋宇署自始每年拆卸约3000个违例招牌。单在2009年,就有5000多个招牌被拆除,包括屹立于佐敦道和弥敦道交界处数十载的香港经典霓虹招牌“裕华”。

  2013年9月,香港实施“违例招牌检核计划”,开始拆除超出尺寸规限的“吊灯式”招牌,据屋宇署估计,市内的12万个招牌中,大部分均属违例招牌。

  若果真如此,陈伯康的网上霓虹灯展,会不会成为香港霓虹最後的回忆?年过七旬的霓虹灯师傅梁立基坚持看好霓虹的未来:“霓虹灯这个手艺一定会流传下去。你看看世界各地,繁荣的地方总一定都有霓虹闪烁。”(完)


[责任编辑:香港商报编辑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