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文化GDP追逐”必须休止

2014-04-14
来源:中国艺术报 乔燕冰

  在京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测评报告(2014)》《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增长测评报告(2014)》指出,当下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领域面临诸多难题。专家认为,解决之道还在于——

  “文化GDP追逐”必须休止

  “全国城乡文化消费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尤其滞后于文化生产增长;全国城镇文化消费总量年均增长远远高于乡村,乡村文化消费总量占比显著下降。”4月9日,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云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光明日报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的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测评报告(2014)》《中国文化产业供需协调增长测评报告(2014)》在京发布。发布会现场,业内专家聚焦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把脉文化产业供需数据,并就其协调发展纷纷发表见解。

  滞后根源:“刚性消费减不下来,文化消费自然受到挤压。”

  蓝皮书显示,1991-2012年,全国人均文化消费年均增长13.60%,明显低于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1.81个百分点,低于人均收入年均增幅1.09个百分点,略微高于人均总消费年均增幅0.35个百分点,极显著低于人均积蓄年均增幅7.60个百分点。21年以来贯通考察,全国城乡文化消费需求增长滞后于经济发展,大体滞后于城乡一般民生增进,尤其是受到城乡积蓄增长的严重挤压。

  为何出现如此的不协调?蓝皮书主编、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亚南认为,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他指出,由于广大民众为求“自我保障”纷纷抑制消费加大积蓄,首当其冲受到挤压的就是“非必需”的精神文化消费。

  “西方国家的发达成熟,主要指市场经济的发达,也指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健全。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健全,老百姓通常要建立家庭购房、子女教育、个人病老三种基金,实现自我保障,肯定必须加大积蓄。刚性消费减不下来,文化消费自然受到挤压。”王亚南说。

  结构性过剩:“源于‘GDP崇拜’的‘文化GDP追逐’必须休止。”

  蓝皮书指出,从2004年版到2012年版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家统计标准看,中国文化产值比(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占GDP总量的比重)由2.15%提高为3.48%,同期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率(文化消费总量与GDP总量的比例)由2.76%降低为2.20%。这两项比值历年增长曲线构成明显的“剪刀差”。这并不是一种正常、健康的文化供需协调增长关系。长此以往,要么城乡文化消费需求增长难以支撑文化产业稳步增长、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么文化产业生产与文化消费需求无关,沦为一种丧失自身应有目的的无效生产、虚假生产。

  因此可以看出,全国城乡文化消费一方面在于经济增长与基本民生、文化民生增进的协调性差距,另一方面在于城乡、地区之间文化民生增进的均衡性差距,再一方面还在于文化生产既出现“结构性过剩”,又存在“实质性短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

  蓝皮书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必须从增强‘内生动力’中拓展出来,更应当落实在自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只是手段,提升并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才是最终目的,源于‘GDP崇拜’的‘文化GDP追逐’必须休止。”

  城乡失衡:“如果再把乡村‘教育消费’排除,城乡文化消费差距不可想象。”

  “如果你原来跑100米需要15秒,再提高1秒会很容易,但是让博尔特提升0.1秒,甚至0.001秒都非常难,因为基数有差别。”蓝皮书联合主编、云南师范大学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郝朴宁用这个例子说明自己在考察乡村文化消费时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即使文化消费增速很快,可以排在全国前列,但也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发展得非常好,因为涉及发展的基础问题,他也以此说明城乡文化消费失衡的现状。

  王亚南进一步强调,实际上城乡差距比蓝皮书所述数值还要高。因为国家统计局统计时将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与“教育消费”已加区分,而乡村居民的“文化消费”与“教育消费”却未区分。这也是乡村“文化消费”占收入比重显得高于城镇的原因所在。“在乡村所谓文化消费中,80%至90%都可归为教育消费,也就是说乡村文化消费是文教消费,城镇则是单纯文化消费,因此如果乡村再把教育消费排除,文化消费所剩无几,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简直不可想象。”王亚南说。

  由量到质:“文化参与和文化消费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到底哪些文化产品是必须满足人的最基本需求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问道。他表示,文化消费的量化研究无疑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深入和细化到“质”的研究,即文化消费品本身的消费状况应该得到更多关注。

  “《泰囧》在中国大陆卖了超过13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整个北美只卖了200多万美元,完全没法比。我的好几个做华文电影海外推广的朋友痛苦地对我说,现在不知道把中国什么样的电影往外推。我们要做成文化大国的时候,可能最主要是考虑它的质,也就是说文化产品的含金量有多高。”郝朴宁以此例赞同文化消费由量到质的深入考量。

  以国外较为盛行的“文化参与”研究为例,蓝皮书联合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明指出,需要从不同角度对文化消费进行深入分析。“文化参与和文化消费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消费是真正个人花钱买,而每晚坐在电视前面就叫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便于文化参与,因此文化参与涉及到很多并不能体现在经济产出数据上的很多文化消费活动,这方面还有很多重要问题需要研究。”

[责任编辑:徐明軒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