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基督教堂還魂記
管風琴第一個音符響起時,一些青島老人頻頻點頭。是的,就是這個聲音,小時候,每逢周末,那座小房子一樣大的巨型樂器就會響起美妙的音樂。1967年,管風琴被砸毀。誰也沒想到,制作它的德國公司居然還存在,靠著留存的資料,復建了這座樂器,也復原了青島昔日一景海風琴韻。
100年前的樂聲
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派兵駐守青島,青島成為海防重鎮并由此建置,當時名為「膠澳」。一個海邊小漁村就此發展成如今的都市。過去幾年間,這個城市里充滿了紀念的慶典。位於青島市江蘇路的基督教堂,就在去年舉辦了百歲慶典。重新響起的管風琴的樂聲是這座老建築最好的生日禮物了。
基督教堂是一座德式建築,事實上,這座城市最富有特色的老建築幾乎都是德國人建造的。1898年,一紙不平等條約《膠澳租借條約》讓德國人成為這里的主人,他們把這個城市改名為青島。德國人建造了許多龐大的建築,它們當然意味著一段屈辱的歷史,但作為建築本身,它們非常精美,也已經成為青島文化的一部分。基督教堂管風琴的音樂,就曾經是這座城市的一道特別的風景。不過,董延諒牧師最初并不知道這座巨型樂器。
1989年,他從華東神學院畢業來到這座老教堂工作時,二樓的露台就一直是空的。后來,他從教堂的資料知道,這座建造於1910年的教堂,曾經有一個罕見的巨大的管風琴,它長7.7米、寬2.8米、最高處4.4米,就擺放在二樓的露台處。在「文革」第二年,管風琴就被砸壞拆掉了。
2009年,在籌備基督教堂百年慶典前,董延諒和他的同事們試圖重建這座管風琴。德國人造的,當然還要找德國人。讓他們吃驚的是,100年前那個制造管風琴的公司居然仍然存在。
用了9個月的時間,管風琴公司的兩位老闆帶著二十多位工人复制了這座管風琴,然后漂洋過海地運到青島。裝設時,兩個老闆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一鍵一弦地調試好音符。就這樣,在2010年10月23日,基督教堂百年慶典時,曾經在青島的上空飄揚了57年,又在青島消失了整整43年的音樂,又重新響起了。
重新回來的,還有一扇精美的窗戶玻璃。教堂大廳曾有十扇精美的窗戶,原始的玻璃都在「文革」時被打破。上世紀80年代,人們重新裝上了貼著塑膠花紋膜的玻璃。不過,如果對照在德國皇宮檔案館里存在的窗戶玻璃的圖紙,就會發現原始玻璃的花紋是多麼的漂亮。那些玻璃因為繪制的圖畫各有命名:「上帝之眼」、「耶穌誕生」、「耶穌受洗」、「耶穌平息海上風暴」、「基督復活」……依靠著這些保存百年的圖紙,基督教堂開始恢復昔日的彩色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