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

紫韻流光藏妙趣

2014-04-14
来源:香港商报

  紫韻流光藏妙趣

  港茶具文物館展出南博紫砂茶具

  「南京瑰寶--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館紫砂茶具精選展」3月26日在香港茶具文物館開展。展覽展出66套明清及現代名家大作,包括「天下第一壺」--明代太監吳經墓出土的柿蒂紋提梁壺;清代陳鳴遠的「瓜壺」及現代王寅春的「菊壺」、顧景舟的石瓢壺等作品,其中8套屬國家一級文物。據悉,此展由港康文署與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館合辦,為香港茶具文物館成立30周年活動之一,其他館慶活動包括茶敘、親子茶會等。自2007年起香港茶具文物館每年有17萬人次觀眾入場,去年首次突破20萬人次。香港商報記者 林濤

  「天下第一壺」投保千萬元參展

  展覽中最值得一看的是出土於南京馬家山明代司禮太監吳經墓的「柿蒂紋提梁壺」,此壺號稱「天下第一壺」,此次赴港展覽保險金總近1億元,此壺的保金就高達1000萬元。南京市博物館館長白寧介紹,這把紫砂壺的珍貴之處在於它有明確的「斷代依據」,此壺1966年出土,根據墓葬的磚刻墓誌銘紀年推斷為嘉靖十二年,即1533年,是目前有確切紀年可考的年代最早的紫砂壺,為破解紫砂壺起源提供了重要佐證。

  紫砂壺長久以來被推崇為理想的茶器,起源於宋代,盛行於明清,逐漸形成集造型、詩詞、書畫、篆刻、雕塑於一體的紫砂藝術。但在明代,紫砂制造工藝還未成熟,壺具多較為樸素,體量較大。外觀看這把「柿蒂紋提梁壺」甚至略顯粗糙,屬於紫砂史上早期的作品,胎質近似缸胎,因坯土中鐵質較多和氧化不勻,壺身顏色不均散布白斑,這些白斑行家稱之為「缸壇釉泪」。專家由此推斷,當時紫砂器是與施釉的器皿一同入窯燒制的,壺胎因此粘附上同窯器物濺出的「釉泪」。壺嘴與壺身間的銜接工藝亦不完美,壺上設置的柿蒂裝飾紋,專家稱更多的作用其實是來「掩蓋」壺嘴壺身間的接痕。

  大彬壺鳴遠壺聯袂展出

  展覽中另一款重點是大彬款「梨皮提梁壺」,時大彬與供春、李仲芬并稱并稱為明代三大紫砂妙手。此款「梨皮提梁壺」壺身圓形圓底,胎泥為紫褐色粗砂土中摻有黃色剛砂土,壺表泛出金黃色斑,俗稱「梨皮」。這把「梨皮壺」的壺蓋口沿上有陰文「大彬」款,曾是著名畫家吳湖帆的舊藏。

  另一把康熙年間制壺名家陳鳴遠款「東陵瓜壺」,造型為圓碩豐滿的南瓜,壺腹刻有「倣得東陵式,盛來雪乳香」的銘文,頗有文人易趣。據介紹,陳鳴遠所制南瓜壺僅存世3把,其中一把曾為羅桂祥博士收藏。有趣的是,當年羅博士捐出逾600套茶具給茶具文物館,唯留下該款南瓜壺,后被一位上海藏家高價收入。如今能公開對外展出的僅餘南京博物館的這把。其他展品包括嘉慶名家邵大亨的八卦束竹壺、孟臣款矮梨式壺,清末黃玉麟制台式壺。近代名家作品有王寅春、裴石民、顧景舟、朱可心、蔣蓉等大家的奉獻,其中裴石民的仿樹皮質感的紫砂壺、蔣蓉的蓮蓬蟾蜍壺,造型精巧栩栩如生甚得觀眾赞賞。

[责任编辑:徐明軒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