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染新安,杜鵑紅遍,徽州春深,氣象萬千。以全國各地程氏宗親為主體,社會各界「甲午紀念程靈洗誕辰1500周年公祭大典」14日於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篁敦村程靈洗墓隆重舉行。程靈洗是徽州古新安歷史上被國史記載的第一人,當天的紀念活動吸引了來自全球1000多名程氏后裔前來祭祀拜謁。香港商報記者
吳敏
古徽州正史上記載第一人
篁墩是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村,是自漢代以來許多中原氏族入徙徽州時的始居地,被世人稱作徽州宗族文化的聖地,徽州的「耶路撒冷」和「麥加」。北宋大理學家程頤、程顥,南宋大思想家朱熹,清代大思想家戴震等等徽州文化名人祖籍都在篁墩,是聲名遠播的「程朱闕里」。篁墩是新安程氏的發祥地。自新安程氏始祖元譚公赴任新安太守,迄今已經有1693年。南北朝時,新安程氏家族繁衍至十四世忠壯公程靈洗(514-568),是古徽州正史上記載的第一人。忠壯公生二十二子,有九十三孫,后裔在徽州大地不斷繁衍壯大,并搬遷至全國各地及海外,據統計,全球三分之二姓程的人,都出自新安程氏,大概有1200萬之眾。
程靈洗是徽州古新安歷史上被國史記載的第一人,南朝梁代新安太守,元朝泰定四年加封忠壯公至「忠烈王」,明洪武三年欽降篁墩世忠廟祝文,敕徽州知府春秋致祭,對古徽州社會的影響極其深遠,其后裔開創的二程理學影響中國歷史數百年。
徽州尋根之旅漸成氣候
程靈洗逝后配享於陳朝祖廟,明洪武三年欽降古徽州世忠廟祝文,敕徽州府知府春秋致祭。其墓葬在篁墩故宅旁邊,占地十餘畝,為魚形,族譜上繪有古墓圖;據長者回憶,墓園植有千年古樟樹。自古以來,「鄉人追思其義」,篁墩周邊八十餘社之眾,即墓為壇以祭之。此后徽州「程忠壯」的廟宇、行祠等建築遍於域內鄉村。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類遺存至今已十分難尋,因此,程靈洗古墓遺存更顯得珍貴。
黃山市程氏文化委員會副會長程景梁告訴記者:保護好、修復好程靈洗等重要古墓遺存,一方面順應尋根祭祖熱潮,既滿足尋親者的精神寄託,又可發展民俗旅游,促進旅游消費;另一方面是保存徽州記憶、續接文脈的需要,有利於挖掘徽州文化遺產。程靈洗還是徽州民間第一個被奉為地方神、受到各氏族百姓廣泛愛戴的真實歷史人物。
然而,「程朱闕里」篁墩的名勝古蹟被毀壞得觸目驚心,很多具有標誌性的文化遺存亟須搶救性保護。搶救修復那里的代表性文化遺存,是「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題中之義,近年來文化界和社會各界對此呼聲日高,政協委員多有提案。從2012年開始,黃山市程朱理學研究會程氏文化委員會發揮民間組織和徽文化特色人才優勢,積極開展忠壯公古墓園的徵地、募捐、修復等工作,得到皖籍上海企業家程先政先生慷慨解囊,忠壯公古墓園修復工作在當年清明節前夕修繕完工。
隨著程靈洗研究的深入,有資料表明這一位徽州歷史上的早期偉人,還是「國術」中華太極拳的老祖宗之一,這尤其令人振奮,這再一次證明了徽州文化承傳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
神功千古振 祀典一鄉崇
程靈洗生於南朝梁陳時代,侯景之亂時,南方多地生靈涂炭,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中。因程靈洗的護衛,新安、宣城、鄱陽、蘇州等地人民的生命財產得到了保護。后陳受梁禪事,程靈洗仍盡力抵御外敵,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陳朝皇帝的多次表彰,封重安縣公,食邑二千戶。陳朝政府給了他「開府儀同三司」、謚「忠壯」、「配享高祖廟庭」等高規格待遇,其事蹟被載入陳朝正史。
程靈洗因戰功卓著贏得了「開府儀同三司,配享高祖廟庭」的極高待遇,也因此成了新安的神祗。新安人民紛紛露天築壇,或建祠構廟,祭奠心目中的保護神。
祭祀活動從陳光大二年始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南北朝至北宋。第二階段從南宋至明早期,第三階段從明中后期至清,第四階段是清朝以后。
至南宋,「程靈洗崇拜」現象達到了頂峰。由祭祀活動派生出許多關於他的神話傳說,程靈洗成了無所不能的神。南宋朝廷一共給予程靈洗及其家族十一次追封,成了徽州地區除汪華以外受追封最多的人和家族。
明中后期,徽商勃興,祭祀活動由士大夫們唱主角逐漸轉變為商人主導的態勢。清以后的祭祀活動,則有了明顯的宗族化傾向。原先流行於各地的世忠行祠最終演變成了各地的程氏宗祠。程靈洗由此逐漸進入各支派的程氏譜牒,成為徽州程姓共同的祖先。
古人程遠對程靈洗祭祀的民俗文化盛况,有詩作頌:「賜廟家山里,全書揭世忠。神功千古振,祀典一鄉崇。薦藻來村叟,稱觴進樂童。自應餘澤在,歌舞遍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