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上海:电影文化与城市软实力

2014-04-28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今国际社会,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民族认同和发挥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和发展程度。文化软实力是诸多软实力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要素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蓬勃的文化创作相互结合。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能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是综合国力和城市竞争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我看来,具体到上海这样一座拥有百年电影文化历史的城市,以繁荣电影文化作为推动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引擎”,是一条值得尝试的提升上海软实力发展的康庄大道。

上海影视乐园是拍摄老上海题材的影视基地

上海电影制片厂标志塑像

上海影城为举办电影节的主要场地

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盛况

  近年来,无论是在文化界还是在学术界,以上海电影为主体的文化流派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还记得在去年6月举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来自香港的电影明星周润发、甄子丹和郭富城3人在3辆造型极具电影剧情特色的摩托车前拍照留念的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某种意义上,我认为这一幕可以称得上是上海电影文化本土输出的缩影。作为中国唯一一个经国际电影制片商协会联合会官方认可的A类国际电影节,从很多方面而言,上海国际电影节正朝着成为城市软实力标杆的终极盛会道路徐徐迈进。

  事实上,上海电影的蓬勃发展与文化繁荣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在那个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时期,上海电影一直都是中国民国时代文化里的一支重要流派。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上世纪前40年的上海一直被列强瓜分着,从而形成了以租界为主体的殖民统治时期。毫无疑问,那段灰暗的时代对于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而言,其环境都是极为恶劣的。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恶劣的状况下,上海的第一代电影人克服了种种艰险与困难逆势而为,让上海的电影文化在无声电影时期犹如一朵在黑暗中绽放的花朵般鲜艳。《珍珠冠》《渔光曲》《新女性》等脍炙人口的影片无不是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而以阮玲玉、白杨、周璇为代表的“上海十大名媛”更是书写了上海百年历史篇章中最华丽夺目的一页。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所谓的“电影”终于脱离了“戏剧”这一范畴,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渐渐在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从这一点而言,上海电影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着实功不可没。

  所以,我认为上海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文化的繁荣,并非完全是上海电影节本身影响力的结果。在我眼里,这是上海作为百年以来,中国电影文化繁荣之源的必然结果,是时代递进与各方面条件成熟下的产物,但是,这绝不是上海电影某种意义上的“终点”,甚至我相信这对上海电影而言,是一次站在时代垭口下的挑战与契机。

  如何构建城市的软实力“明信片”?

  纵观当今世界,软实力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国际地位的“明信片”。著名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是提出软实力概念的第一人,在他的理论体系里,构成软实力要素的所有关键条件中“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名列第一,其重要程度超过了“发展模式”、“外交政策”、“政治价值观”等我们普遍认为“理应”最为重要的方面。由此不难发现,如果一个国家或者一座城市要想提升软实力,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自身文化领域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考虑到文化本身区别于GDP等硬性概念的特殊性,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具体到上海这座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城市而言,提升文化的繁荣从电影领域入手不失为一个极佳的选择。一言以蔽之,欲繁荣海派文化,不妨先繁荣电影文化。

  当然,也许有人会站出来说,上海文化是由许多方面构成的,为什么一定要先着重繁荣电影文化呢?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影像无论是在当代文化中还是在海派文化中均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影、电视、广告、摄影、网络、动漫、游戏等电子媒介交汇激荡,创造出层出不穷的影像或图像,充斥着日常生活空间。随着数码技术、媒介技术、网络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新的视觉方式和产品正在不断被炮制出来,让人们的眼睛应接不暇。与此同时,我们的日常经验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我们的生存也越来越依赖于视觉行为。比如:通过电视、网络、手机新闻来感知世界,通过图像、图标和图例来讲解知识,通过电影、电视剧来了解古典名著,甚至通过照片、可视电话、电子图像来进行人际交往。从横向来看,由照片到影视再到广告,图像艺术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大网,覆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来看,由图腾到图像再到拟像,图像艺术演绎出一个越来越逼真眩惑的影像世界,直逼现实人生。我们正处于一个视像通货膨胀的非常时期,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图像富裕过剩的时期。而在多种媒介中,以电影的传播力和感染力为最大。因为电影是一门具有多重属性和功能的艺术,作为当今文化软实力的载体和提升文化的重要途径,电影以更加开放创新的姿态和文化娱乐方式展开对外宣传,承载文化、传播文化,让受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所特有的气质和精神,接受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

  记得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其《电影美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视觉文化”的概念。他指出,“目前,一种新发现或者说一种新机器正在努力使人们恢复对视觉文化的注意,并且设法给予人们新的面部表情方法。这种机器就是电影摄影机”,并进而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20世纪30年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我们正在进入“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而20世纪30年代正是无声电影在上海最为繁荣的一段时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与时俱进下的巧合,更是昭示了上海深厚的电影文化土壤。然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环境下,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在文化繁荣、软实力提升的同时,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们似乎并不擅长如何运用软实力,某种程度上,这似乎是一种“文化浪费”。

  利用电影这把利剑,在提升软实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当今世界的软实力格局,以洛杉矶、纽约等城市为代表,美国城市依然是其中无可比拟的霸主。那么美国又是如何运用好他们的软实力呢?

  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书中阐述到:“美国软实力就是以美国价值观为基础并为美国价值观服务的,具体表现为美国电影、流行音乐、电视、快餐、时装、主题公园等。而所有这些都是以美国雄霸全球的文化产业为基础,并通过大众传媒的有效传播来实现的。好莱坞的‘高概念’电影、三大电视网的娱乐节目、时代华纳的流行音乐每年创造着几千亿美元的产值”,并认定“好莱坞电影无与伦比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都有效地提升了美国人所标榜的‘美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示了美国独一无二的文化软实力。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对世界产生吸引力,以至于每年成千上万人愿意背井离乡移民美国的原因之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好莱坞电影的文化魅力在无形之中改变着世界,用文化软实力征服了包括中国观众在内的全世界观众,改变了他们的头脑和心灵”。从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已将电影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和主要手段,并通过这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文化载体来传播其文化价值观。

  那么,上海能否成为中国的洛杉矶?而上海电影产业能否成为中国的好莱坞?仅就目前而言,这两个问题暂时没有答案。君不见,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作为A类国际电影节扬名于世界,但直到最近一届的“终身成就奖”得主,依旧是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在红毯的仪式上,大量的明星、名流身着的仍旧是乔治·阿玛尼和克里斯蒂安·迪奥等顶级设计师设计的时髦服装……

  所以,在大幅提升软实力的同时,如何运用软实力是当今时代格局下,上海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在“一边是西方电影大行其道,一边是国内电影题材凋零”的大环境和“视觉时代”的趋势下,其决策便显得尤为困难。但是如果迈不过去这道坎,不仅是海派文化,整个中国文化均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弘扬到地球的各个角落。但我始终相信,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作为东方之珠的上海,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相比只有几百年历史的美国,理应更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魅力及对内凝聚力之所在。电影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产量与质量自然就构成了一种文化国力与城市竞争力,通过电影所揭示的当代人的精神活动,让我们深刻地感受着上海与中国的活力与能量。

  如果我们已经充分意识到电影对提升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功用,那么就应充分利用电影这把利剑,在提升软实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中国电影界以及众多上海电影人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对此进行了探索。让我们静候他们的佳音。

  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仍旧是需要创作大量高质量的电影作品,通过电影媒体承载我们的文化进而使其传播,以此来提升文化软实力。以上海电影文化为发源基础,大力培养大批优秀的能代表中国文化发展主流的电影题材,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就会有长足的提高。就像认识到提高“文化软实力”是种文化自觉一样,将电影的创作水平提高视为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同样亦是文化的自觉,是电影文化的一种自觉,将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一项战略发展来提出,是当代中国和上海社会的文化自觉。

[责任编辑:徐明軒]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