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1

美国为何选南海作为突破点来遏制中国

2014-05-08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

  奥巴马送给了菲律宾期待已久的防务承诺,虽然奥巴马一再强调这项为期十年的《加强防务合作协议》并不是针对中国,但是菲律宾却不这么看。

  外长德尔•罗萨里奥已经将这项协议做了“高度”的引申。他在一项声明中称,根据协议,如果我们的领土受到攻击,或者武装部队在太平洋(601099,股吧)地区受到攻击,美国将向菲律宾提供援助。而1999年美国确认南中国海是太平洋地区的一部分。

  从最简单的三段论就可以推导出,美国将在南海地区为菲律宾撑腰,如果中菲之间发生冲突,美国会选边站?

  德尔•罗萨里奥的引申无疑是过度了。南海地区存在领土争端已经不是秘密,除非美国承认这些具有争议的岛礁是菲律宾的领土,否则,美国又怎么会帮助菲律宾呢?

  而奥巴马一再重申,无论东海还是南海,美国不在主权问题上选边站。说来说去,美菲两国对这项协议不仅存在着温度差,而且还有理解上的偏差。在这些文字游戏的背后是南海地区地缘政治秩序的变迁,以及大国政治的精妙。

  抛开奥巴马的辩解以及菲律宾的过度阐释,有一个事实是需要承认的,南海已经成为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舞台,更直白地说,就是南海成为中美角力的关键点,而且可能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里,东亚地区最难解的热点问题。这一点,中国需要有充分的认知。

  一般人看来,南海问题在近几年遽然升温,是不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一问题会降温,甚至会自我消解呢?几乎没有可能。

  无论人们的主观意愿如何,国际政治中的“地图魔咒”依然会像幽灵一般不期而至。为什么南海会成为热点,而且会成为短期无解、长期难解的热点问题?为什么南海周边国家会主动邀请美国“回归”?

  南海地区的地缘价值不言自明,除了已经被分析得很透彻的资源、通航价值之外,还需要看到南海在整个亚太棋局中所具有的价值,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是以欧亚大陆为出点的,无论麦金德的陆权论还是马汉的海权论都是如此,麦金德提出了心脏地带的说法,而马汉虽然鼓吹海权之于历史的决定性作用,他他跟麦金德一样关注陆海交接地带,“中东”这一概念就处在马汉,折射出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

  欧亚大陆当然是国际关系史上最重要的地缘空间,但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比较封闭的空间,而现在欧亚大陆有可能成为一个大陆岛,北极航线开通之后,南海将成为环绕欧亚大陆“项链”中的关键一环,而且处于亚太航线的“内线作战”位置,“内线作战”是瑞士战略家约米尼提出的一个信条,即处于内线位置的军队能够获得地理优势,而处于两端的军队则不得不分散兵力。南海几乎处于西北太平洋到西北印度洋之间的中间点,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地缘政治格局中,南海将会具有锁钥一般的价值,如同黑海海峡之于黑海与地中海。

  随着世界权力重心的转移,南海将成为权力重心的一部分。回顾五百年来的权力重心变迁历史会发现,权力重心正在完成一个轮回,从东亚向西到了欧洲,再从欧洲到了美洲,现在东亚与美国成为世界的重心所在,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要回归亚太,奥巴马要做个太平洋总统的根源所在。21世纪的前十年,中国一跃成为太平洋地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而且是全球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的崛起速度太快了,快到中国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被匆匆推到了大国政治的舞台之上。而美国政治学家米尔斯海默认为,中国的崛起必然会给东亚带来一场战争,美国的目标是维持西半球的霸主地位,同时防止东亚地区出现一个可与美国媲美的新霸主。

  2001年中美南海撞机事件已经揭示出,美国对中国崛起已经高度戒备,但后来的911及其反恐战争使南海问题得以降温,等到美国回过神来,才发现中国在南海地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奥巴马上台之后着急忙慌地签署了《东南亚国家友好合作条约》,2010年希拉里在越南河内宣布美国在南海有国家利益,2011年奥巴马出席了东亚峰会,并公开谈论南海问题,为一些小国撑腰。

  美国选择在南海“遏制”中国,可以说深得利德尔•哈特的“间接战略路线”的精髓,美国不出面,而南海周边国家则希望得到美国的援助以对抗中国。如果运用得当,美国将以最小的代价来牵制中国。美国的如意算盘也没有完全得逞,中菲黄岩岛对峙标志着美国让盟国位置火中取栗的做法行不通。必须给盟友以承诺,才会让南海变成中国的麻烦,分流中国的外交资源。但是明确的承诺又可能将自己卷入其中,而且有可能被小国绑架。菲律宾现在就试图以《加强防务合作协议》来“绑架”美国,因此,奥巴马三番五次地“澄清”。

  在美国主导之下,中国崛起遭遇了均势的制衡,也就是说周边国家担心中国强大,这种担忧已经化为政策,那就是引入域外强国来约束中国。为什么南海周边国家宁愿把美国“请回来”,也不愿意与中国“搁置主权,共同开发”呢?

  在国际关系中,小国面对大国崛起可以联合起来制衡大国,或者搭乘大国的便车,南海周边国家在经济上搭乘中国经济崛起的顺风车,在安全上却拉拢美国一起制衡中国。原因何在?

  表面来看是这些国家对中国缺少战略信任,并不认为崛起的中国是自己的朋友,而是威胁。这让中国确实很受伤,但根子上还是南海没有形成一个安全框架,中国并没有提供足够多的公共品,比如安全、声望或者威慑。

  任何一种稳定的秩序基本包括暴力、效率和正义三种要素,暴力当然是指军事力量,中国无疑是南海地区最强大的军事存在,但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并不具有“内线作战”的优势,而菲律宾和越南则处于内线的中间点,越南不发展海军,但是岸基导弹就可以对南海形成一定的封锁。

  中国在南海并不具有地缘的优势,除非中国拥有压倒性的力量,将南海变成内湖,否则只能与南海国家慢慢建立互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海秩序风云激荡,但是彼时中国正在忙于“文革”,无力以军事力量维护自己的利益。时至今日,窗口期已经过去了,不能不说现在南海的窘迫与当年欠下的战略赤字有关系。

  冷战期间,南海也是对峙的前沿,中国向东南亚输出革命的做法大大影响了中国与东盟之前的战略互信,时至今日,冷战的遗产依然横亘在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之间。随着冷战的终结,中国使用武力重构南海秩序的机会已然过去,从1995年美济礁事件之后,南海逐渐成为国际热点,域外大国介入其中已经成为常态。对中国而言,在“效率”的层面是最有可能突破的,而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效率,即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南海是贸易中枢,中国也是南海航行自由的受惠者,中国80%的商品要从此经过。中国的崛起依托于全球化,这与以往大国崛起有着根本的不同,由此,中国对地区乃至全球秩序的重塑也需要依靠经济力量。

  环视周边,中国经济力量释放的方向就是在南海周边,东南亚是中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起跳板,而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则是一个有力的起跳点。中国政府提出与东盟打造钻石十年,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中国经略东南亚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都会是东盟获益巨大。当商品、资本、信息在南海周边自由流通的时候,中国因素也就慢慢嵌入到南海秩序之中,弥补之前中国的缺位。

  国际关系中的正义比较飘渺,具体一点说就是安全感,为什么菲律宾、越南等国对中国崛起心怀戒惧呢?除了利益的纷争之外,还有就是彼此的不了解,还不知道彼此的底线,随着中国对南海问题的重视(各种国家级研究机构便是例证),周边国家将慢慢了解中国的底线。

  除了更多的合作之外,也还会有更多的经济制裁,国际政治中,恐惧和爱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南海秩序的重构意味着要改变一些国家制衡中国的行为,最终让它们在经济和安全上都搭乘中国崛起的便车。从制衡中国到绑定中国,需要付出很多成本,但无疑是值得的,因为这是南海大战略的核心所在。

  (来源:BWCHINESE中文网;作者孙兴杰 :BWCHINESE中文网专栏作家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