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1

被俄罗斯借重,中国如何应对?

2014-05-12
来源:南风窗

  作者:方亮

  俄去年GDP增长才1.3%,而卢布对美元名义汇率贬值近8%,对欧元贬值14%。俄今年第一季度资本外流已超去年全年总额,不排除2014年俄经济负增长的可能。上述种种问题都意味着,普京在乌克兰和克里米亚问题上的强硬代价不小,这也预示着俄借重中国的趋势只会愈发明显。

  上述事实形成了当下中俄关系的基本面:俄愈发借重中国,而中国则在面对俄时拥有越来越大的转圜空间。这大体是这些年一直持续深化的趋势,只不过乌克兰事态让这一势头进一步加速。

  中俄领土交涉的启示

  以当下趋势观之,中俄关系终会迎来一个中国相对占据主导地位而俄罗斯相对占据从属地位的节点,在那之后中俄关系将如何变化?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一项民意调查从侧面提供了一个分析中俄关系实质及未来走向的角度。这项调查由俄三大调查机构之一的社会观点基金于4月15日发布:57%的俄罗斯人不认为中国的强大会威胁到俄罗斯利益,持相反态度的人占19%。而在2009年,也就是俄因经济危机加速借重中国的那个年份里,这两组数字分别为39%和44%。显然,与俄“借重中国”进程同步的是,俄民众也开始摆脱过去那种“中国威胁论”而开始对中国这个邻国感到安心,尽管俄政界仍时常传出点杂音。

  对中俄关系来说,这一趋势当然是好事,但是俄民意在不到5年里对华态度的这种急剧变化,难免让人怀疑它是因俄国力下降及西方孤立带来的“寒冷感”所促发的。考虑到苏联解体后俄民意一直对华持担忧、警惕态度,而且近些年两国政经合作、文化交流都呈现出太多顶层特征而疏于民间交流,如今这种逆转自然带有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色彩。这种民意改善恐怕并无特别牢固的基础。当俄地缘环境发生相反方向的变化,人们恐怕又会看到俄民意回到老路上。

  俄因西方压力而向中国寻求援手,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可循。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政权面临西方干涉军威胁时,便开始谋求同中国建立关系,让俄在东方拥有外交支柱。被中国人念念不忘的3份《加拉罕对华宣言》也就发表于那个时候。实际上,大感压力的布尔什维克政权并非只向中国伸来橄榄枝,当时被沙俄统治的芬兰和波兰先后从布尔什维克那里获得独立地位,《告俄罗斯及全体东方穆斯林人民书》、《土耳其、亚美尼亚独立法令》也先后问世。

  即便如此,尽管第一份对华宣言充满权宜色彩,还是在当时中国五四运动背景下的汹涌民意中取得了极佳的舆论效果。到了第二份和第三份宣言发表时,几乎已经熬过干涉军压力的布尔什维克人开始坐下来同中国北洋政府谈判“归土”和“归路”等问题,而最终双方签署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也仅解决了1896年以后的问题,中东铁路也只是变成了可由中方赎买。

  盘点中俄300多年交往史,布尔什维克政权向中国伸来的这次橄榄枝,是欧亚大陆北端首次自西向东的地缘压力传导。这张空头支票让俄未付出太大代价即取得了1924年与中国建交,从而在东方获得缓冲的成果。这一缓冲直到1929年张学良为收回东北路权而与苏联爆发军事冲突,而中方战败的后果是黑瞎子岛被侵占。

  在中国对俄领土交涉史上,中东路事件还不是最令人难堪的章节。近代以来,当中国面临第二次鸦片战争、阿古柏入侵、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等内外压力时,沙俄政府都从中坐收渔利。虽说沙俄在新疆、西藏方向遏制英国,在辽东、朝鲜方向箝制日本,乃至苏联红军消灭日本关东军,皆有重要的意义,但在这些互动过程中,俄方立场绝对以现实利益为重,且其立场转换往往极快,当中方于南面受压时,其会毫不犹豫地从北面向中国索取地缘利益。

  挣脱束缚?

  现在,当欧亚大陆北端再次出现自西向东的力量传导,中方面对俄方橄榄枝,至少应当保持足够的冷静。在学术界,对俄罗斯的“借重”保持警惕的论调在中国并不鲜见。只是,这仅仅是对俄外交中的一面,它的另一面显得更加重要。过去300多年的中国地缘史,教给中国人的不仅仅是同俄罗斯人打交道时的经验教训,更有中国开始同时面临自东南海上和西北、北方地缘压力导致严重战略损失的教训。经历了这些之后,中国地缘战略制定者绝不可能再让自己重蹈腹背受敌的覆辙。

  由于海洋空间的战略价值尚远大于北方和西北的内陆,故此北京自然将西北和北方作为后方,必须北和俄罗斯,以巩固中国的大后方,将地缘空间拓展的方向指向东南海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关系的最重要内涵也就寓于此。

  实际上,自中俄边境走向稳定之后,中俄关系大框架基本沿着“斗而不破”及至全面合作的主线在走,双方对彼此关系的处理都非常谨慎。1969年珍宝岛一战之后,中俄关系跌入两国边境线基本固化后新时期的谷底,陈毅等中共四老帅立即开始向中央建议考虑向美国靠拢的可能性。从这里可见,北京决策者在极力避免腹背受敌重演。但即便中苏两国在边境上陈兵那段最危险时期,双方也还是没大打起来。自此之后,共同面对西方压力的两国开始走近,将两国关系调整至极为符合当下国际战略框架逻辑的状态。中俄关系当下不仅是“抱团取暖”,甚至联手对周边地缘环境进行塑造,可谓其来有自。

  一方面认清俄罗斯外交的功利主义本质,另一方面又承认中俄关系在战略大框架下保持紧密的必要性,北京的对俄战略这些年基本上在遵守着这两点进行。双方关系的紧密无需赘言,中国在双边经济合作、军事合作和涉及中亚的地缘动作中基本上与俄保持“亲兄弟明算账”的策略,同时坚持将利益伸张的范围保持在俄可接受程度之内。

  这样一个大框架是思考未来中俄关系走势的关键。只要中国还面临西方地缘压力,就不会溢出这一大框架。不过,当中俄力量反差加大,中国面对俄罗斯转圜空间愈大,北京将可以在必须同时对俄和西方进行立场表述时取得更大自由。

  克里米亚问题上,中方立场表述一直持中立状,但客观上给了俄支持。这让中国在这场地缘风波中较好地照顾了自己的核心利益,既安抚了俄,又没有严重触怒西方。只是,中国未来极可能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届时要扮演相应的国际社会领导者角色,再面对诸如逾越国际法的行为时,就不能和稀泥了。所以,对俄外交更讲原则将是中国外交的一个课题。

  由于俄国力相对衰弱且愈发借重中国,中国没有理由将自己的立场总与其进行捆绑。当然,中方仍会坚持中俄战略合作的大框架,但中国会更多地谋求从这个框架中获得利益而减少其对自己的束缚。

  今年3月习近平夫妇从德国总理默克尔处获赠一幅1735年出版的中国地图,尽管该图只详细绘制了汉地若干省,而略过了边疆的军辖区和盟旗,但在俄罗斯于克里米亚用强触发西方反弹的背景下,多有舆论认为默克尔此举意在提醒中方数百年间致中国领土大幅缩水的罪魁何在。虽说如此“以史为鉴”未免过于牵强,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因被俄罗斯和西方共同拉拢而备受瞩目的现况。

  事实上,传统上坚决反对一国边疆单方面公投独立的中国,仍选择了维护作为其外交格局支柱的中俄关系,温和持中的立场客观上顺应了克里姆林宫的意愿,这才引来普京和俄外长拉夫罗夫的公开感谢。俄《生意人报》援引俄外交部消息人士的话称,奥巴马政府曾试图促使中国支持西方反对俄罗斯,但未获成功。

  一波戏码过后,美国面临着在有潜在实力却不剧烈冲击现有秩序的中国和虽国力有亏却敢于孤注一掷的俄罗斯之中择一作为自己首要对手的难题。“亚太再平衡”或多或少要重新经历审视,而重新界定中俄关系更将是国际局势分析人士的重要课题。毕竟俄越来越多地想借重中国,如若北京远去,莫斯科将备感寒冷。

  俄罗斯的中国之需

  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集团总裁米勒到负责俄能源产业的副总理德沃尔科维奇,都在给出普京5月份访华时将与中方敲定两国间延宕了17年的天然气买卖协议的信号。而俄媒则普遍报道了普京原则同意中国成为俄最先进防空系统S-400首个进口国的消息。来自能源和军工这两大产业的消息,成为俄诸多产业都在将目光投向中国这一趋势的标志。

  俄官员们展望发展前景时将目标锁定中国的消息,也频频见诸俄报端。至于俄中两国因乌克兰事态而愈发走近的分析,在俄舆论中更是不绝于耳。权威政治问题杂志《权力》周刊于克里米亚事态正炽、欧美酝酿制裁俄罗斯的背景下,专门用一篇封面文章分析当下局势对中俄关系的推动作用,认为中国将是未来俄罗斯主要的资本和技术来源地。

  在最近两年的国情咨文中,普京都提到加强与中国等东亚国家合作的重要性。自2009年深陷危机泥潭的俄罗斯开始愈多地借重中国,集中体现在石油、煤炭等资源愈多地出口至中国,且多采用预付款形式,凸显俄方对中方资本的渴求。军工领域则开始摆脱两国间曾激烈争议的知识产权问题,俄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直升机、运输机及其开发技术愈多地进入中国,让两国武器买卖额屡创新高。

  乌克兰危机中,俄主权信用评级已经被标准普尔调低至BBB-,仅次于垃圾级。这意味着俄企业及金融机构将更难从欧美融资及进行IPO。今年年初,俄银行欠西方贷款总额为2150亿美元,公司欠西方贷款总额为4380亿美元。这两组数据都高于俄2009年经济危机前的水平,而众所周知那一轮危机就是借债务杠杆让俄经济陷入窘境的。

  更实质性的威胁则是,欧洲再次发力摆脱对俄的能源依赖,而美国则快速批准了西海岸首个LNG出口项目(位于俄勒冈州),以帮助欧洲实现该目标。这些动作都难免将对油气收入支撑一半财政的俄罗斯造成压力。而且,俄经济结构转变的速度不会快过欧美能源进口转向的速度,俄能源出口转至中国所需要的基础设施能否比欧美的相关设施更早出现,也值得怀疑。据《生意人报》报道,俄能源产业中已有官员抱怨俄政府没有早一些展开与中国的大规模能源合作。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