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行政會議員張志剛:一國兩制在港超額完成

2014-05-20
来源:葉佩瑜 劉勇飛

 图右梁愛詩、图中張志剛、图左黃英豪 

  【香港商報訊】記者葉佩瑜報道:香港回歸17年以來,一直遵從「一國兩制」原則,維持高度自治。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昨日出席研討會時形容,能否成功落實「一國兩制」對香港「生死攸關」;他直言,雖然香港正面對貧富懸殊等不同困難,但社會不應將所有問題歸咎於「一國兩制」。張志剛認為多年來的實踐反映,香港的「一國兩制」已是超額完成,但因港人於回歸前並無任何管治經驗,故「港人治港」仍有一定改善空間。

  不應將社會民生問題歸咎

  張志剛昨日出席由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主辦的「第三屆『一國兩制』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以「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落實的經驗為題演講。他表示,香港正面對大量問題,但社會民生問題並非「一國兩制」問題,「一國兩制」只代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以維持香港生活方式、社會制度不變,只要達到要求,便等同「一國兩制」成功,故社會並不應將所有問題歸咎於「一國兩制」或政治,像貧富懸殊問題便是來自全球化。他直言,香港有部分人認為只要落實民主選舉,便可解決所有問題,但觀乎美、美、韓等國,即使有民選,仍須面對一堆示威遊行,證明民主選舉並非萬能。

  「港人治港」代表管治水平

  他指出,「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是不同概念,「一國兩制」是制度及基礎安排,是香港的「房屋結構」;「港人治港」則代表管治水平,是裝修,「一國兩制」才是「港人治港」的前提及基礎。1993年《財富》雜誌以「香港之死」來形容回歸,反映國際社會並不看好「一國兩制」,故能否成功落實「一國兩制」對香港而言變得「生死攸關」,是生死存亡的問題。

  他舉例,坊間經常聲稱港人大量移民,但事實是,香港移民高峰期出現在1995至1996年間,當時由於國際間對「一國兩制」的不信任,導致大量港人離開。但自「一國兩制」於香港紮根後,大部分移民的港人已經回流,近年移民人數大量下跌,是自1982年來最低,一年內甚至不足一萬人。

  地鐵逼爆因就業人口增加

  張志剛再舉另一例子。香港就業人口於過去兩年每月增加0.2%,失業率只錄得3.1%,不單就業人口比以往增加10多萬人次,連帶家庭入息中位數於過去3年亦增加了25%,直接令領取綜援人數減少6萬人。由於上班人士需要用公共交通工具,上班一族人數的增加,當然也引致港鐵在繁忙時間人多擠逼。所以,他認為不應將地鐵「逼爆」的責任,全數歸咎於個人遊旅客的增加。

  他亦引述數據指,香港是全亞洲最自由的地方,特別是政策透明度,於國際間比日本、韓國、新加坡等評價更高,雖然只有程序民主,但卻有實質民主自由社會,反映「一國兩制」是超額完成,但由於港人於回歸前並無任何管治經驗,故「港人治港」仍有一定改善空間。


黃英豪:期再飛躍實現普選

  【香港商報訊】記者劉勇飛、葉佩瑜報道: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會長黃英豪昨在「一國兩制」研討會發言表示,香港政制將出現了兩次「歷史性的飛躍」,正按照「一國兩制」的基本框架下,循序漸進地向前發展。他希望2017年特首選舉像2012年特首選舉一樣,最終能柳暗花明,是達成共識的大團圓結果。

  回歸20年落實民主制

  黃英豪說,香港150多年共經歷了28任港督,全部由英國女皇任命的,沒有任何選舉成分,港人根本無權過問政事。但「一國兩制」這種前無古人的制度,通過基本法賦予由港人選舉自己的特首的權利,實現了「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體現出回歸後港人終於擺脫過去港英強加的殖民統治,在「一國」的大前提下,可自行選舉特區的最高負責人,故是一次歷史性的飛躍。

  至於另一次「歷史性的飛躍」,是如果2017年能實現特首普選,從1997年回歸起計,過程只花了20年,比起世界上其他實現民主制度的國家及地區都要快得多。

  對於反對派在討論政改時,提出「公民提名」等意見,黃英豪都認為是偏離基本法,「佔中」亦是企圖搞亂和癱瘓社會,迫使中央讓步做法。他指說,和統會作為愛國愛港團體,堅決反對各種違法行為,要求在法治軌道上表達意見。


梁愛詩:寄望港人拋棄成見

  【香港商報訊】記者劉勇飛報道:中央在香港政改諮詢期間,多次強調特首必須「愛國愛港」和「不能與中央對抗」,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昨出席「一國兩制」研討會時表示,此要求是天經地義,亦是特首履行職責的起碼要求。她指出,沒有「一國」的安定,何來「兩制」的共存和香港的繁榮穩定。梁愛詩寄望港人能在回歸17年想想如何放下包袱,拋棄成見,認識國民義務,為國家民主發展,振興中華出一分力。

  對特首兩要求天經地義

  梁愛詩指出,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體現了中央對港人最大的包容、愛護和善意,因此中央給予香港高度自治權,不在港行使行政、立法和司法權,香港的經濟和法律亦牢牢掌握在港人手上,故回歸17年,實施「一國兩制」整體上是成功的。

  對於中央對香港政改諮詢期間,多次強調特首必須「愛國愛港」和「不能與中央對抗」,梁愛詩說,這要求是「天經地義」,亦是特首履行職責的起碼要求。

  她又說,「廿三條」於03年立法失敗,至今仍未實施,但中國憲法要求公民有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雖然香港特區的設立和規定,是依照《基本法》規定,但港人在法律上是屬於中國公民,故不應做出有違國家安全的行為。

  放下包袱認識國民義務

  梁愛詩稱,國家建國之路不平坦,過去發生不少大事件、「左派」及「右派」等由內地移居香港的公民,一直背負着這些慘痛經歷,因此,港人至今對國家的經濟、科學和國際成就,是懷着「愛恨交結」之情;對國民身份認同低,導致兩地在感情上更錯綜複雜。

  梁愛詩希望,港人能在回歸17年想想如何放下包袱,拋棄成見,認識祖國,接受公民責任;與內地、台和澳居民融合一體,包容友愛,團結一致,認識國民義務,為國家民主發展,振興中華出一分力。


[责任编辑:陳明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