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6

样板戏是非

2014-05-21
来源:

  样板戏占据“文革”舞台十年,“八亿人民八个戏”,成为文化荒原时代里唯一的精神食粮。样板戏在文革中被神化,被罩上一层灵光,被异化成一种政治权势,被供奉为一种文化宗教。以至于其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迅速“消失”,仿佛从未来过一样。

  “帝王将相部”、“才子佳人部”、“中国死人部”,这是1963年末毛泽东对文化部的批示,他甚至说“文联各协会15年来基本不执行党的文艺政策”,这让文艺界不知所措。此时的江青已复出,样板戏呼之欲出。图为1967年毛泽东接见《白毛女》演员。

  “红灯年”,1963年可以打上这样的标注。上海爱华沪剧团将长影拍的《革命自有后来人》改为革命现代沪剧《红灯记》并公演,引起江青的兴趣。一个普遍的说法是:江青就是看了这部《红灯记》之后开始进行“京剧现代戏”的改革的。图为《红灯记》剧照。

  《红灯记》感动了当年一整代人。1965年,中国京剧院《红灯记》剧组南下广州、深圳,香港居民闻讯赶来,许多人昼夜排队。剧作家沙叶新回忆自己首次看这出戏:鼓掌拍红了双手,眼泪模糊了双眼。图为1972年,吉林省,下乡知青在演出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摄影:朱宪民

  《红灯记》前后改动200余次,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都曾提出过修改意见。当然,对修改下指示最多的是江青,她曾批评“李奶奶”衣服上补丁的样子不合适。修改一直持续到1970年。应了江青所言:十年磨一戏。图为1967年8月,演员钱浩梁(饰李玉和)向江青献红灯记袖章。

  《红灯记》之后,其他样板戏也纷至沓来。1966年,康生在首都文艺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大会上宣布: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海港》、《沙家浜》、《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以及交响乐《沙家浜》为“革命样板戏”。图为《智取威虎山》剧照。

  “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这两句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社会上的流行语。1964年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的37个曲目中,毛泽东只看了两个,其中一个是《智取威虎山》。图为1975年,福州建新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智取威虎山》。摄影:赖祖铭/FOTOE

  毛泽东看的另一部现代戏是《芦荡火种》,看后将其改名为《沙家浜》。1965年4月,江青到《沙家浜》排练场审查,将其定位“样板”。后来,江青多次将样板戏成为“我的样板戏”,称剧团为“样板团”,服装叫“样板服”。图为《沙家浜》剧照。

  《剑桥中国史》这样评论《沙家浜》:尽管样板戏充满了善与恶简单化了的表演,配乐也是为纯粹的艺术家所反对的柴可夫斯基式的,道具和灯光效果过于精致,但是它还是产生了短暂的戏剧性的光彩。图为1969年,福州实验小学的红小兵学唱《沙家浜》。摄影:赖祖铭/FOTOE

  另一部样板戏《海港》原名《海港的早晨》,原为淮剧,被江青选中改变成京剧。她认为《龙江颂》、《智取威虎山》、《海港的早晨》分别代表农、工、军三个方向。图为《海港》剧照。

  样板戏中人物在台上总是充满爱恨情仇。在台下亦何尝不是如此。戏如人生。《红灯记》李玉和的扮演者最初为李少春,江青一句“你们把我的戏改坏了”就彻底改变了李少春的命运,他被打成“中统特务”,最终郁闷而死。图为1974年,深入农村演样板戏的山东省章丘县剧团演员在化妆。


[责任编辑:黃錦霞]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