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的世界语版,钟宪民译,上海江湾出版合作社1930年2月出版,32开,86页。书皮的底色是本白色的,书的左上角是鲁迅的世界语名字LuXun,下面世界语的书名LAVERAHISTORIODEAHQ是黑底白字,像一条横幅从左到右横贯全书。中央是汉语“阿Q正传”四个美术字,上面对齐这四个字的距离分为两部分,左边部分是“世界语”三个字,但比下面的字小了很多,右面部分用一条横线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是“鲁迅原著”四个字,下面是“钟宪民译”四个字。当然这八个字就更小了。在书皮的最下方靠右是“上海江湾出版合作社”九个小字。
《阿Q正传》世界语译本的《前言》中,介绍了鲁迅生平,特别指出他是世界语运动的支持者。鲁迅1930年12月6日致孙用信中提到这本书,鲁迅说:“《阿Q正传》的世界语译本,我没有见过,他们连一本也不送我,定价又太贵,我就随他了。”鲁迅先生这里的“他们”,显然不仅仅指出版社,也指译者。这句话既包含着鲁迅的不满,也包含着他的宽容和大度。此书出版后,还颇有读者,以后又再版过两次。最后一次是1941年5月重庆世界语函授学社出版的第三版。
译者钟宪民,1910年生,浙江崇德石门湾人。原是上海南洋中学学生,曾为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杂志》编过《世界语栏》。在翻译《阿Q正传》前的两年,即1928年,他已经把冰心的一部分作品翻译成世界语,当时他仅18岁,翻译《阿Q正传》时,也只有20岁,可见他是一位很有才气的文学青年。他与鲁迅早有交往,在《鲁迅日记》中可以见到他与鲁迅交往的记载。如1927年1月15日载:“晚真吾为从学校执来钟宪民信,十日石门发”;同月24日载:“下午寄钟宪民信”;1929年4月16日载:“得钟宪民信”;两天后的18日又载:“午后复钟宪民信”。可以推想,钟宪民用世界语翻译《阿Q正传》是得到鲁迅首肯的,但不知为什么书籍出版后却没有给原著者鲁迅一本。
20世纪,世界语运动在中国方兴未艾,因为世界语比较容易学,特别是有些英语基础的人学习起来更为容易,不少文学青年都是世界语学习者,最著名的当属巴金,当时鲁迅身边就有一些文学青年是世界语学习者,如王鲁彦、向培良、荆有麟等人。钟宪民是在胡愈之、巴金、索非主持的上海世界语学会学习的世界语。他从1927年就开始致力用世界语向外介绍中国文学,除了上面提到的他翻译了冰心和鲁迅的作品外,还翻译了《郭沫若先生及其文学作品》(合译)、郭沫若的话剧《王昭君》以及李辉英等人的《归来》和刘盛亚的《小母亲》。
钟宪民还从世界语转译外国文学作品,介绍到中国,其中有尤利·巴基的长篇小说《牺牲者》(1934年)、短篇小说集《波兰的故事》等,特别是翻译的波兰作家奥西斯歌的长篇小说《马尔达》(又译作《孤雁泪》、《玛尔旦》、《北雁南飞》)影响最大,1929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到上世纪40年代又出了4个版本。
1929年,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科聘请钟宪民为世界语干事。其后,他长期在国民党政府文化宣传部门工作,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李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