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3

城市文化“十大愿景”(下):人才?学派?目标

2014-05-26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人才?学派?目标

  ―城市文化"十大愿景"(下)

  艺衡

  本期将谈谈十大城市文化愿景中最后的八至十大愿景,其中3组关键词是:人才、学派及目标。下面将一一展开。

  创造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

  愿景八:为文人造个海。

  关键词:人才

  -通过建设文化人才施展平台和文化人"庇护所",使深圳成为人才汇聚、人文荟萃、创意迸发的人才高地。

  在巴黎的塞纳-马恩省河边,有一座"莎士比亚书店",书店一层卖书,二楼建有图书馆、读书沙龙,甚至还有床铺,可以供一些生活尚无着落的文学青年读书、讨论、短暂休息。当时,有很多年轻作家借住过这些书店,包括海明威、乔伊斯、艾伦、亨利.米勒等。这间书店收容了他们,成了初来巴黎、怀抱文学梦想,却不名一文、处于创作初期的年轻作家的栖身之处。

  一个书店对于人才都如此重视,更何况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人才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人才关乎城市文化的强大底蕴和创造活力。深圳的文化发展,需要聚集五湖四海的文化人才,需要各路人才施展才华;需要鉴别人才、吸引人才、包容人才,甚至庇护人才。

  其一,解放思想培植鉴定文化人才的"梧桐树"。市里有"孔雀计划"、"金鹏计划"。但一个不容忽视现实,是文化人才的鉴别认定很难。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文化创意人才认定标准,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可以考虑成立文化人才认定委员会,实行推举制,而不用条条框框来鉴定人才。

  其二,让深圳成为文化人才成长的"庇护所"。深圳一方面要吸引优秀的文化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科研院所的建设,培育包容、自由的学术氛围,吸引那些初出茅庐、尚未成功的文化人才,让他们在这里栖息、孕育、成长,使大学和研究所成为培养青年人才的摇篮和"庇护所"。要加强大学、科研院所的建设,培育包容、自由的学术氛围,吸引那些初出茅庐、尚未成功的文化人才,让他们在这里栖息、孕育、成长,使大学和研究所成为青年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庇护所"。

  其三,建设培育文化人才的"孵化器"。要打造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继续做好文化人才的培训培养,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和"十百千人才工程",在国内知名高校举办各类文化人才培训班,提高干部和人才队伍素质。同时,制定学术新苗培育计划,在科研项目实施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中,放手让中青年人才挑大梁,使其在实践中尽快成长。

  形成有鲜明特征的"深圳学派"

  愿景九:城市文化要给学术以神圣地位。

  关键词:学派

  -在城市的文化发展中逐步形成以"全球视野,民族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为鲜明特征的"深圳学派"。

  学术文化是文化底蕴的基座,是思想厚度的标尺,是文化星空的顶点。深圳文化最缺的就是学术文化。所谓的"深圳是文化沙漠"主要就是针对深圳的学术文化而言,因为那时深圳的娱乐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都很发达,唯独学术文化积累不厚,成为深圳痛感的暗伤。

  提出"深圳学派",正是对深圳学术文化现状的一种反思,同时也是提升学术文化水平的一种自觉行动,寄托了深圳学人的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

  "深圳学派"建设宗旨是"全球视野,民族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体现了城市学术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特色。

  全球视野,反映了文化流动、文化选择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深圳学术文化的开放、流动、包容特色。"深圳学派"研究对象,不是局限于一国、一城、一地,而是关注国际学术前沿问题,找准深圳学术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方位。

  民族立场,强调要从国家和民族未来出发,树立深圳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站在全国、全民族的高度,承接着中华民族文化选择的探索,肩负起为国家、民族文化发展探路的光荣使命。

  时代精神,反映了深圳学术文化的基本品格,体现了深圳一贯的"敢为天下先"精神。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成为"深圳学派"研究的价值准则和奋斗方向。其所熔铸的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和每个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深圳学派"的思想之源和动力之源。

  深圳表达,反映了深圳学术文化的个性和原创性,强调关注现实需要和问题,注重学术个性、鼓励学术原创,不追求完美、不避讳瑕疵,善于用深圳视角研究重大前沿问题,用深圳话语表达原创性学术思想,构建具有深圳风格和气派的学术文化。

  2013年,深圳出台了《深圳学派建设推进方案》,实施打造学术精品力作、引进和培育学术名家、建设学术研究平台、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等计划。目前,首批"深圳学派建设丛书"和"深圳改革创新丛书"等各6本学术着作已经出版,第二批着作也将开始面向全市征集。

  狭义的"深圳学派"属于学术派别,以学术研究为重要内容;而广义的"深圳学派"可看成"文化派别",体现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除了学术研究,还应包括"文化+科技"的产业创新模式,还包含音乐工程、文学工程、影视工程带来的文化创造成果,还包含文学、美术、音乐、设计创意等各种流派。从这个意义上说,要让这座城市尊重所有的学术创造和文化创意,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还包括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

  推动形成城市主流文化

  愿景十:让创新型、智能型、力量型文化助力中华文化复兴。

  关键词:目标

  -充分运用城市文化发展的关键期,注入强大的文化基因,形成创新型、智能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

  一座城市有其发展的关键期。比如,19世纪30年代前后的纽约、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都是因为它们抓住了城市发展史上文化关键期,促进了城市文化的蝶变重生,最终奠定了世界性文化大都市的基本格局。

  深圳正处在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的关键期。能否抓住文化关键期,最终决定着城市的格局和气象,决定着这座城市未来的文化在这个国家和世界上的地位。经过30多年发展,深圳的城市质量正走向成熟,并将逐渐定型。此时,需要给它注入优质的文化基因。类似生物学上的"转基因",我们或可形象地称之为"文化转基因",依据文化流动的理论,不断注入新的因子,形成新的城市文化基因。

  为此,大力倡导和建设创新型、智能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崇尚创新和创意,追求知识和理性,保持自强不息、刚毅血性的进取精神。这是深圳文化发展的根本导向和基本定位。

  其一,创新型文化相对于守旧型文化。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深圳的创新型文化,是在扬弃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利弊选择和大胆开拓中,再造城市文化的新内涵、新表达,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精神层面的观念创新,率先实现精神跨越、观念更新、价值创新。如"深圳十大观念"是现代城市人在十个维度上的价值表达,是深圳一切实践活动沈淀和凝结的概念和信条,是这座城市底蕴的精神构造和进步的"生命之源"。

  二是在制度层面的手段创新,率先实现各类体制的改革创新。如从当年以创新为旗帜而备受瞩目的"蛇口模式",到率先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从特区成立后创造的400多个全国第一,到国家自主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形成的城市创新体系。

  三是在器物层面的内容创新,率先提出自主创新的城市战略,技术创新型企业层出不穷。如深圳产生了企业自主创新的"6个90%"现象,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发明专利来源于企业。

  其二,智能型文化相对于愚昧、盲动、无创见的文化形态,强调的是张扬人的理性。

  一是工具理性。主要体现为对技术产品的重视和偏好,体现为人与物的关系,是智能型文化的物质性、自然性内涵。例如,深圳的创新机制,"文化+科技"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等。

  二是价值理性。主要体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展现文化无穷的创意,这是智能型文化的精神性、社会性内涵。例如,引导市民"求真、求善、求美"的文化活动,内化为市民自觉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

  其三,力量型文化相对于消解型、娱乐型文化,在于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激情。在人类历史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城市娱乐文化高度繁荣的例子。这既可能是当时城市文明高度发展的反映与体现,但也可能是国家或王朝即将衰亡的征兆,如南宋时期的临安,古罗马帝国等。与这种自我消弭性文化相比,还有另外一种融合了胆力和血性的力量型文化。

  一是强调秉性的刚健和血性。例如,儒家文化所倡导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在深圳,表现为敢闯敢试,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杀出一条血路"。

  二是强调意志的坚韧不拔。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尊崇的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意志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和文化的力量,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在一个国土上生生不息、成为唯一存续下来的血脉支撑和根本原因。今天我们所讲的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这种凝聚人心的力量。

  三是强调充满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勇于奉献思想,始终高扬着对人生、社会、国家的意义追求。在深圳,体现为倡导"阳光.辛勤.感恩"理念,建设"爱心之城",义工队伍蓬勃发展,"关爱行动"影响巨大,"募师支教"行动惠及十余万学生,等等。

  四是力量型文化并不否认文化的多样性。可以是传统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现代的甚至时尚的表现形式。深圳尊重文化的多样化,文化因多元而可爱,不因单一而高贵,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充分迸发想象力和智慧,才是城市文化发展之魂。

  发展力量型文化,必须从文化价值观、文化生态、文化生产三个方面着手展开。文化价值观,倡导弘扬与时俱进、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生态,明智的城市管理者最根本的职责,就是锻造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活跃的生态文化,并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理想。文化生产,必须打造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文艺精品,出产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学术水平的精品力作。

  深圳倡导和培育创新型、智能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是在路径上、内涵上寻找一种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新文化,是推动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形态。


[责任编辑:香港商报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