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今天,湘雅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湘雅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徐雅靖副教授介绍该院近日取得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获得重大突破。
通过采集患者父亲的造血干细胞,近日湘雅医院成功对一名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实施了全省首例单倍体相合(只有一半基因位点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一突破也意味着,一旦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患上白血病,父母无需再艰难等待配型,可以直接为子女捐献。
少年罹患高危白血病血缘配型“半相合”的父亲成了“救命稻草”
17岁的小海是永州某中学的一名高二学生。2013年8月,在校田径队训练时摔伤的他,伤口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迟迟无法愈合,这也引起了小海家人的警觉。之后在当地医院通过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小海的白细胞很高,最终被确诊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然而,通过骨髓库寻找造血干细胞供者的这条路,可谓白血病患者心中的梦魇。面对境内外数以百万计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搜索工作犹如大海捞针。与此同时,考虑到小海并非家中的独生子,因而针对其亲生弟弟开展配型的方案也被纳入计划之中。“毕竟同胞兄弟姐妹间全相合配型成功的可能性可达25%左右,而非血缘关系者则只有1/10万。”徐雅靖介绍。
但小海的亲弟弟刚满10岁,且体重较其轻了足足有40公斤。那么即便配型成功,弟弟可供采集的造血干细胞数量也远远达不到哥哥的需求。从中华骨髓库及台湾骨髓库也传来坏消息,没有找到合适配型。如此一来,希望都寄托在其父母身上。
通过细致分析,专家们发现小海年近40岁的父亲章先生是目前供者中的“最佳人选”。因为父子俩不仅同为O型血,且体重相近。更重要的是,通过8个基因位点的比对,父子俩有6个位点相合,经10个位点的检测也有8个位点相合。
“这说明父子俩有一条基因链是相同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半相合’,已具备了开展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条件。”然而徐雅靖表示,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毕竟不同于“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术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都要高很多,这十分考验医护人员的相关应对能力,这在湖南还没有开展过。
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湘雅专家决定除采集父亲老章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外,还需采集骨髓造血干细胞来降低小海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手术成功,填补湖南造血干细胞移植空白
3月27日,医院从父亲老章身上采集了750ml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并顺利输入小海体内。次日,又采集了200ml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输入。
4月13日,小海重建正常造血,他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也恢复到了基本正常水平,并于4月23日顺利出舱。手术宣告成功。
尽管如此,徐雅靖介绍,患者在术后两个月到半年内还需密切观察并随诊,期间可能出现一些慢性排斥反应、感染等并发症,并需进行残留白血病细胞监测,以此来预防复发。通常情况下,移植术后1年如果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才能算相对安全。
由于子女的染色体由父母各提供一条组成,因此子女与父母之间只有一条基因链相同,属于“半相合”。在此之前,湖南还不能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此次手术的成功,将极大地拓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的范围,对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各类患者提供了更大的生存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