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

大鵬所城:閃耀在深圳的曆史明珠

2014-05-29
来源:人民日報


  大鵬所城南門

  大鵬所城村巷

  糧倉

  北門戲台

  在當代人的眼中,深圳是一座新興城市,是一座充滿了現代化氣息的城市。甚至一度有人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三千年文明看陝西,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一百年文明看香港,三十年文明看深圳。這似乎已經成為一個文明評價定式。然而,今天我要說且慢,這麼評價有失公允,明顯忽略了深圳的輝煌曆史。

  因為我走進了大鵬所城,而這里是一顆深蘊著曆史風骨的明珠。

  古色古香的明清村落

  初看,如今的大鵬所城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村落。這沒有什麼錯誤,村口的南門坐落著兩塊標志性的碣石,一塊上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足以看出它的不凡價值;另一塊上書“中國曆史文化名村”,這可以證明村落的身份名副其實。

  的確,走進大鵬所城,仿佛穿越時空進入曆史深處,置身於古老遙遠的時代。腳下是石板路,堅硬的石板已失去青春的色澤,被歲月的風雨、行人的足跡雕刻成滿臉皺紋的滄桑老人。身邊是古舊的老屋,石頭壘起的牆基上,承載著大塊青磚構築的牆體。青磚已不再青,灰褐的顏色里浸透了歲月的風雨。浸透風雨的不止是青磚,還有牆體支撐的木質屋架,和屋頂上的灰瓦。年深日久的灰瓦早已不是時新的瓦灰,顏色深成了無法掩飾的淺黑。在片片淺黑的屋瓦棱縫,生長著高高低低的瓦松。一切都在改變著初建時的容顏,唯一未改的是屋簷下門額上的雕刻,那圖案或是精忠報國的大義,或是牡丹盛開的富貴,或是竹枝搖曳的清廉,仍在炫示著祖先的精神道義。

  就這麼,一排一排延伸開去,延伸出一條一條街巷;就這麼一條一條交織成網,網罩出一個村落,一個典型的沿海村落。讓其成為典型沿海村落的標志,是坐臥在瓦屋間的天後宮。居高憑眺,灰黑的屋頂間突然醒目出一爿金黃的琉璃屋頂,那金黃下風光的就是天後。天後是人們走向海洋的形象昭示,是人們駕馭海洋的精神渴求。村莊里只要出現天後,就標志著大海是村人的桑田,魚蝦是村人的飯菜。

  村落里最醒目的是那座巍然落座的戲台。戲台雖不及現在的那麼闊綽,可也稱得上寬展。戲台建構的手法非常簡練,橫架的大木上沒有雕飾,不見花紋。看上去有點拙陋,可就是這拙陋體現出了明代戲台的風格。而且,還是明代的早期,與元代緊緊銜接的年代。

  大鵬所城真是個古色古香的村落,僅就這也很迷人了。可是,它的迷人絕不僅是這些……

  曆史厚重的海防關所

  在大鵬所城觀瞻,不意面對了一座廟宇。赫然入目的大字是:侯王廟。侯王,何許人也?讀過門側的楹聯就會知曉。上聯是:滅項興劉多妙計;下聯是:庇民護國著奇功。這不是寫照張良嗎?是張良,他在楚漢相爭中為劉邦出謀劃策,屢建奇功。可是,這里不是他的故鄉,不是他的封地,更不是他的戰場,為什麼要把他的廟建在這里?這真是個疑問。

  疑問很快消失了,是一座大院為我解開疑團。大屋上的門額深深刻著“將軍第”3個大字。這里曾住過將軍,那肯定和戰事有關。既然和戰事有關,那興建個侯王廟,祭祀足智多謀的張良就順理成章。走進將軍第,才知道這是清朝嘉慶年間鎮守海防的劉起龍將軍府邸。頓時醒悟了這大鵬所城的奧秘。今天的曆史名村,在古代不是村,而是海防關所,是抵禦海上侵敵的前沿。

  此時再觀賞,感覺決然不同。那4個城門樓,無論是南門、北門,還是東門、西門,哪個也巍然屹立,哪個也堅如磐石,哪個也堅不可摧。是的,城樓都由堅硬的石頭壘砌,那一塊一塊石頭何止是石頭,是信念,是意志,是要用血肉之軀鑄就銅牆鐵壁的昂揚鬥志!即使城牆里面的夯土,也不再是司空見慣的夯土,也堅硬無比,因為其中澆進了糯米汁。於是,夯土也凝結成比石頭還要堅硬的意志。

  带著海防的視點觀察,一個少見的建築突兀而出。這建築不是瓦房,不是石屋,而是一排緊緊相依的十數孔窯洞。窯洞在北國黃土高原比比皆是,在南國水鄉卻難得一見,這里為何會有這樣的建築?一打聽才知道這是比瓦房、石屋還要堅固的糧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是打勝仗的保障,建造得如此堅固,是把無形的精神力量化為有形的物質力量。

  此刻真該打開大鵬所城的曆史了。一打開更是刮目相看,原來這所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即公元1394年的海防衛所,是明清兩代中國海防的軍事要塞。那為何要以鵬城相稱?是引取了莊子筆下的意思。《逍遙遊》中寫有“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多麼博大的氣象,多麼闊大的氣勢!在海防前沿以鯤鵬相稱,正是內在信念意志的外在寫照。原來,深圳今日稱鵬城,根源就在此啊!

  禦敵揚威的中國風骨

  可以自傲地說,大鵬所城無愧於鯤鵬之稱。在防禦海疆上,在打擊敵寇時,轟響過驚天動地的炮聲。這是一個令侵略者破帆折楫的地方,這是一個令掠奪者聞風喪膽的地方!

  不必要驚動明代的將軍劉鐘、徐勳,也不必驚動清代的賴世超、劉起龍,僅把目光鎖定鴉片戰爭,就會緣此增添心中的豪情。眾所周知,鴉片戰爭是以清朝的失敗而告終,而且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不過,這不是大鵬所城的恥辱,大鵬所城其實奏響的是勝利的凱歌,飄揚的是勝利的旌旗。

  那一仗是大鵬所城的將士們打贏的,打得侵敵漂屍海浪之上。當然,如同現今善良友好的中國人一樣,我們並沒有率先開火。林則徐在虎門銷煙後,英人不甘心遭受重創,挑釁鬧事,居然打死村民林維喜。正氣凜然的林則徐,斷然下令停止供應英人船上的淡水和糧食。就在大鵬營參將賴恩爵带船巡查九龍口岸之際,義律竟然下令開炮轟擊。賴恩爵毫不猶豫,命令還擊。將士們“奮不顧身,連放大炮,轟斃夷人多名”,一艘雙桅船當即沉沒,其余夷船倉惶逃走,龜縮進了尖沙咀。英人敢於冒犯是因為我方僅有3只船,人數極少,而他們船有5只,人數更多。但是,大鵬所城走出的將士,不畏強敵,英勇還擊,打得侵敵狼狽逃竄。

  曆史沒有假設,我卻止不住要來個假設。假設整個鴉片戰爭的每一戰,官兵們都像大鵬所城的將士那麼奮不顧身,在敵人炮彈擊中戰船,兩名士兵倒下死亡,兩名士兵受傷流血的危機關頭,人人不怕死,個個拼命打,還會失敗嗎?不會,絕對不會!而且,我們的海疆會像血肉築就的萬里長城一樣,牢不可破,永遠雄峙。

  站在賴恩爵府邸前,看著道光皇帝欽賜的“振威將軍”封號,心魂震撼,俯首想拜,想拜民族精魂,想拜民族風骨。歲月更迭,世事變遷,今日不再是昨天,但是,昨天的精魂仍然應該是民族的樣板,昨天的風骨仍然應該是民族永不退色的風采。

  願更多的中華兒女走進大鵬所城,領略不朽的風采,高揚勝利的精魂!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