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

國務院:加大定向降準力度

2014-05-31
来源:香港商報

  昨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減少和規範涉企收費、減輕企業負擔,部署落實和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決定對國務院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全面督查。

  減少和規範涉企收費

  會議認為,減少和規範涉企收費,看住向企業亂伸的手,是深化改革、簡政放權、規範市場秩序的重要舉措,對於降低經營成本、激勵投資創業,意義重大。

  會議確定:一、正稅清費。取消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務或體現一般性管理職能的收費項目。把暫免小微企業管理類、登記類、證照類行政事業性收費改為長期措施。依法將有稅收性質的收費基金項目併入相應稅種。

  二、建立涉企收費清單管理制度,所有收費納入清單,對外公開,接受監督。清單外的一律不得收費,清單內的逐步減少數量。

  三、清理規範行政審批前置服務收費。需實行政府定價或指導價的,實行目錄管理。嚴格規範行業協會、中介組織收費。

  四、新設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項目,必須有法律法規規定。建立企業負擔舉報和反饋機制,嚴查亂收費、亂罰款和攤派等行為。

  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

  會議聽取國務院出台的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有關政策落實情況的匯報。指出,去年7月出台的「金融十條」,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薄弱環節、健全金融體制等,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當前經濟平穩運行、但下行壓力仍較大的情況下,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在落實好已有政策的同時,深化金融改革,用調結構的辦法,適時適度預調微調,疏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血脈」。

  會議提出:一、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加大「定向降準」措施力度,對發放「三農」、小微企業等符合結構調整需要、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實體經濟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適當降低準備金率。擴大支持小微企業的再貸款和專項金融債規模。通過加大呆帳核銷力度、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改進宏觀審慎管理等,盤活貸款存量。

  二、降低社會融資成本。規範同業、信託、理財、委託貸款等業務,清理不必要的資金「通道」、「過橋」環節,縮短融資鏈條。開展銀行業收費專項檢查,只收費不服務的堅決取消。降低小微企業擔保費用。

  三、優化融資結構。堅持有扶有控,加大對國家重點建設、企業改造、服務業等的支持。

  四、改進金融服務。提高貸款審批效率。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和抵質押擔保體系建設。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

  五、要強化風險監測監管,健全金融市場違約、破產處置機制,強化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防範金融風險。

  督查政策措施落實情況

  為加快落實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各項政策措施,樹立言必信、行必果的良好政風,提高政府公信力,讓企業和群眾享受政策紅利,會議決定,對國務院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全面督查。重點針對落實進展緩慢的,查找原因、提出對策,打通抓落實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力破「中梗阻」,消除影響政策落地的體制機制障礙。目前已建立了權力清單制度,不允許為官亂為,也要明確和強化責任,克服「只要不出事、寧願不做事」的為官不為和「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敷衍了事,推動政策落實取得更大進展。

  會議要求,這次督查要注重創新,既有各級政府的自查與實地檢查、又要引入第三方評估和社會評價,既督地方、也督部門。國務院將派出督查組,對落實不力的嚴肅問責,促進政策措施盡快落到實處、見到實效,確保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經濟觀察

  微刺激方向未變 須加強預期管理

  昨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推「微刺激」舉措,部署落實和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加大「定向降準」措施力度。此時此刻,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行相信,中國央行或將推出新一輪大規模的貨幣寬鬆政策,以確保內地經濟增長。為此,有專家建議,政府應加強政策預期管理,避免市場過度解讀。香港商報記者 張幸 朱輝豪

  儘管中國政府一再重申不會再出手強刺激政策,但「刺激論」依然甚囂塵上。即如李克強總理日前提出「適時適度預調微調」,亦被諸多市場人士解讀為刺激信號。如外資投行近日就相繼拋出中國將擴大經濟刺激政策規模的推論。野村證券表示,由於保障性住房貸款已「累積到相當龐大的數額」,預計第二季度中國央行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瑞銀表示,過去兩個月來,中國政府逐漸加強微刺激力度,「中國央行也一直在悄悄地放鬆流動性環境」。巴克萊周四發表報告指,在未來數周內,中國央行很可能會推出一輪重大的貨幣寬鬆措施,如減息、降準以及更多定向放鬆措施。

  當前,中國經濟放緩趨勢明顯,外界對政府出手刺激經濟的預期升溫不難理解。但必須看到,中國正是從「保增長」刺激之路走過來的,5年前的「4萬億」刺激政策至今讓人們反思。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就提到,「4萬億」逆周期刺激方式,儘管短期內將經濟增速拉抬到兩位數,但從結果上來看,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造成現在實體經濟產能過剩、投資者對實體經濟投資失去信心的局面。

  事實上,新屆政府已經意識到靠需求管理政策老路走不通,用寬鬆貨幣來治愈經濟疾病更是癡心妄想。因此,高層多次明確表態,不會出台短期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李克強就撰文指,如果不是用改革的辦法,即簡政放權、創新宏觀調控方式、着力調整結構「三管齊下」,而是採取短期刺激政策,今後幾年日子也許會更難過。

  當然,不重啟大規模刺激並不意味着不能給市場增加活力,完全可通過政策「巧勁」形成刺激作用。知名財經評論員余豐慧指,所謂「巧勁」,也就是今年以來政府推出的棚戶區改造、新「國九條」、對社會資本開放80個基礎設施示範項目以及加大「定向降準」措施力度等一系列「微刺激」政策。

  有分析稱,「微刺激」與以往「大幹快上」的一攬子方案不同,更多着眼於釋放市場活力,力求簡政放權,收窄政府權限,着力將「穩增長」與「促改革」結合起來。對此,孫立堅認為,政府在保持政策穩定性的同時,要使市場清楚政府政策的意圖,給整個社會形成合理的預期,不能讓其他人去胡亂解讀新政,否則會造成市場過度反應。他強調,政府一定要加強預期管理,避免過度解讀與過度市場行為,保證市場與政府政策方向的一致性。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