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港自由行,成雙結對逛購物中心樂此不疲、一家大小游迪士尼其樂融融、三五好友享受美食津津有味的美好回憶,如今已被擁擠、嘈雜和有意無意的仇視取代。近日更登上媒體頭條,但這次無關「便溺」,更非「蝗蟲」,而是每年超過2700萬的龐大客流令香港吃不消,研究削減兩成自由行游客。
因噎廢食非上計
消息一出,跳腳的不是游客,而是一眾以自由行謀生的業者,砲轟政府「斬腳趾避沙蟲」、因噎廢食。的確如此,自由行影響的已不僅止於旅游業,早就滲透到各行各業,若掐斷源頭,零售服務、酒店餐飲等相關產業都將殃及,依賴自由行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其實,整個事件都在印證著物極必反的道理。香港對於開放自由行缺乏全面的評估和規劃,對客流變化失去掌控。11年間,商家搶食自由行香餑餑,零售店面數量暴增15倍,商鋪租金上漲7成,相關從業者增至100萬人。如今面臨爆量減容,這些商家和從業者首當其冲。只是,若沒有當初過度的擴張以及放縱攬客,何來今天被「凌遲」的哀聲載道?同樣是開放陸客自由行,一衣帶水的台灣卻呈現截然相反的景象。當局正在爭取第四波自由行試點城市,相關業者和地方政府也翹首期盼陸客快快來。無可厚非,相較於香港,台灣面積更大、景點更多,且游客赴台距離更遠、程序更繁瑣、成本更高,不致於短時間出現爆量的情况。但這些都不是港台冰火兩樣情的最根本原因,究根結底還是政策層面的差別。相對於香港一蹴而就的「狼吞虎咽」,台灣更注重循序漸進的「細水長流」。尽管開放已滿3年,試點城市也有幾十個,但每年的自由行游客撐死也就100萬,連香港的零頭都沒有,而每日的4000人配額更難以與日均近十萬來港客流相提并論。如果說香港重視游客的「數量」,台灣則更在意觀光的「質量」。
未雨綢繆勝過亡羊補牢
當然,香港陷入自由行爭議進退兩難,但不代表台灣高枕無憂。雖然台灣在整體上未出現自由行陸客與市民爭路、搶購日用品、霸占公共資源的突出問題,但在很多熱門景點,已經出現或這或那的矛盾。香港主打購物天堂、時尚之都,台灣則「叫賣」自然美景、風土人情,然而在很多景點,環保底線頻頻遭到挑戰。慕谷慕魚生態保護區游客超量,嚴重破壞自然環境,騷擾部落文化;野柳女王頭、阿里山等自然風景區垃圾暴增、髒亂不堪,環境損壞難以估量。
而擁擠并非香港獨有,在台北101、故宮博物院等熱門景點,擁擠程度有過而無不及。由此產生門票上漲,租金飆升等問題也時常引發島內民眾怨言。此外,因為政治因素,藍營縣市客流太多導致飯店、酒店供不應求繼而價格飛漲,而綠營縣市則出現酒店沒人住,零售業慘淡情况,南北失衡嚴重。
因此,有了香港的前車之鑒,台灣更應未雨綢繆,在已出現或將出現問題方面提早進行規劃,切勿亡羊補牢。一是堅守環境保護地線,留住「革命」的本錢;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強化環境的接客能力;三是規劃多元化產品,加強分流效果;四是升級服務質量和安全維護,杜絕走馬觀花、舟車勞頓和用生命在旅游的觀光生態,讓游客真正享受到出游的愉悅。當然,最重要的仍是對游客承載量的評估,在總量上繼續做好調控,才能避免香港式的畸形發展方式。只有將質量提上去,留住游客的心,自由行市場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