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3

怎样为择校“清热去火”

2014-06-12
来源:人民日报 姜泓冰

  择校,并非中国特色,从人口集中、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到公共资源供应丰足、现代教育体系更成熟的欧美发达国家,都有。有选择,意味着社会供应的优裕和进步;懂得选择,更是一种需要尊重和鼓励的权利与能力。而只有当择校成风、成“现象”时,才是病态,正如眼下的中国,解决“择校热”问题,甚至写入了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文件。

  举世皆可择校,为何只在中国,它才“热”成了“问题”?

  原因有些复杂。其一,中华民族对于下一代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世界各民族中间算得上前列。其二,当代中国社会对于职业选择与教育消费仍存在某种盲目追高心态。其三,与国外的择校不同,中国社会的择校,在一些时候并非基于学生的特长、才能,而是与当前社会资源的分配不明、不公和权力贪腐现象相关——虽然最终“择校”者只是少数,但它在整个社会中带来的紧张、焦虑心理,却是年复一年积聚、弥漫。

  “择校热”必须化解。教育管理者为此也努力多年,比如不断发文收紧招生政策,一直到今年的严令19座大城市必须实行小升初就近入学、减招特长生且不得考试、招生人数办法公示。堵截力度加大,成效也显著。但过往几年的现实已证明,仅靠“堵”,想要“降温”“清热”,很难。只要对于择校存在着足够强大的心理需要和市场需求,人们就会千方百计在新的制度中间挖坑钻洞,取益售利。

  为择校“散热”,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大力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化。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部门,不再将教育投入集中于一两所门面学校,而是以提高整个民族的基础文化素养为要,研究普罗大众的教育需求,为了每一个个体的健康成长。

  做好教育均衡,要舍得将教育资源向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倾斜,这是近些年来越来越高的呼声。然而,有钱,能建起漂亮校舍,能买来先进设施,却不等于好的教育。即使像很多地方所做的那样,从名校、好校中抽调一些好教师去支援弱区差校,也未必就能立竿见影,或是“可持续发展”。成就一所好学校,需要的是对于教育规律的尊重与研究,是一大批对于教书育人孜孜以求的教育家型校长和老师们,是一套科学合理的办学、用人与育人机制,是积淀在时间里的文化与环境。

  教育均衡,并不是简单的“(高+低)÷2”,它还需要整个社会打破对人才、对成功、对教育的单一评价标准,不惟考试成绩,不惟升学率,不惟“赚钱多少”来排序。在这个已然走向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里,一所好学校应该能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的地方。一个好的教育体系,该是“百花齐放”,各有各的成功之道,而不是“千军万马”挤一座通往名校的“独木桥”。

 

  美国:择校择的是居住地

  记者 陈一鸣

  去年夏天,家住大洛杉矶地区的阿维琳一家眼看女儿要上小学了,提前几个月便告别了原先租住的花园别墅,搬进了教学质量口碑较好的另一座城市的公寓。

  “在最近几年的教学质量测评中,我们新家附近的学校一直成绩不赖,而且学区里孩子们的家庭收入普遍较高,学生综合素质不错。”虽然房子面积小了不少,上班也变得稍微有点远,但想到孩子可以入读一所称心的学校,阿维琳太太总是感觉家搬得很值。

  美国公立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千差万别,让子女进入软、硬件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成为许多学生家长的愿望。根据本报记者在美国近4年的观察,在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中,像阿维琳一家这样有意为子女“择校”的不在少数。不过,美国虽然也有择校现象,但没有像中国那般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更没有成为一股风气。

  这是因为在美国,一般来说亚裔和白人对子女教育更为重视,也更愿意搬到较好的学区居住,在大洛杉矶地区,教学质量测试中排在前面的公立学校,大多来自亚裔聚居的社区。而人口比例处于上升趋势的其他族裔对孩子上哪个学校则看得比较开。

  在美国择校,实际上择的是居住地点。美国公立学校都是划片就近入学,报名时提交家庭住址证明即可,可以是房产证、租赁合同,也可以是话费、水费、电费等任何包含家庭地址的单据,十分简单。但房屋主人还需缴纳房产税,这一税款中的大头就在于“学区税”,说白了就是所在城市公立学校的经费,因此美国学区优劣,直接体现在当地的房价上——学区越好,房产税越高,房屋租、售价格也便相应上升。

  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美国不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尽量缩小学校之间在环境、质量和生源方面的差距。比如,加利福尼亚州便有意把一些较差学区的学生调配到较好学区,并免费提供接送服务。在亚利桑那、佛罗里达等10多个州和首都华盛顿特区,实行了一种名为“教育券”的制度,向学习困难生或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提供教育券,这些学生可以凭券入读私立学校。

  美国加州国立大学华裔教育专家吴仲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美国家长择校不似中国那么“疯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大学招生时,会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绝非单纯看重考试成绩。任何一所学校成绩排在前10%的学生,报考大学时都会得到优先对待,因为在美国大学眼中,哪怕在一所“很烂”的高中读书,成绩达到前10%的学生也是人才。尤其在那些深陷打架、斗殴、吸毒等问题的学校,要使成绩脱颖而出,更需克服环境带来的挑战,而具备这种超强自制力的学生,反而会受到大学青睐。

  “很多美国家长择校时,可能反而有意避免优秀学生聚集的好学校,因为孩子能否在这所学校进入前10%,也是家长必须考虑的因素。” 吴仲和表示。

  日本:教师定期流动保均衡

  记者 田 泓

  日本的小学和初中分公立、国立和私立3种。绝大多数学生免试就近入读公立学校,而要进入国立和私立学校则要经过激烈的择校竞争。

  每年1月底左右,有学龄儿童的家长都会收到当地教育局的入学通知,告知对口的公立学校。日本基础教育的水平和均衡化程度均居世界前列。《学校教育法》对公立学校的校舍以及教师配置实施全国统一的标准化建设,偏远山区的小学和东京都内的学校从硬件上来说没有什么区别。

  更重要的是,日本通过“教师定期流动制”,来促进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均衡。日本的公立学校教师属于地方公务员。日本法律规定,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年。据文部科学省统计,日本全国公立基础教育教师平均每6年要换一所学校,多数中小学校长平均3—5年就要流动一次。各都道府县每年都要制定中小学教师的流动方案,考虑都市学校和乡村学校之间、偏僻地学校和非偏僻地学校之间的双向流动,以及同一学校教师的专业、年龄、资格、男女比例,以行政调动完成调配。

  但如果想进入教育质量更高的国立和私立小学和初中,甚至不比考大学容易。国立中小学一般为国立大学的附属学校,私立学校则多有教会背景或较长的办学历史。国立和私立学校通过考试来选拔学生,可以跨区招生,但不希望通勤成为学生负担,一般只招车程40分钟以内区域的学生。以国立东京御茶水女子大学附属小学为例,2013学年度招男女生各20名,但报考人数达到2768人。激烈的入学竞争也衍生了“考试经济”,各类试题对策非常热销。记者翻看了一些私立小学的招生试题,发现除了考查学生的自理、创造能力外,对家长的面试也是重要内容。

  巴西: 优质公立校竞争激烈

  记者 王海林

  在巴西,基础教育阶段公立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很大,好学校并不多。里约热内卢市教育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巴西优秀公立学校的竞争相当激烈,只有通过严格入学考试的幸运儿才能到较好的公立学校就读。而其余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相对较弱,就读的大多是那些经济条件欠佳,或家住贫民窟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条件,中产阶级家庭一般都会选择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接受教育。

  在巴西上学,不存在分区或者划片的情况,也没有“户口”一说,家长和学生可以选择任意城市、任意地点的公立学校。而就读私立学校则需要承担较高的费用,一些好的私立学校也会进行考试以保证生源质量。

[责任编辑:徐明軒]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