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訊】記者郎宏偉、陳琳、祁曉峰報道:「2014晉善晉美▪首屆著名作家山西行」采風團於本月14、15日走進臨汾,在汾河公園、壺口瀑布、洪洞大槐樹、廣勝寺等景點采風。作家一行賞自然風光、詠先祖之根、赞人文杰作、叹古人智慧……
臨汾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翠蓮在會見作家采風團一行時稱,臨汾歷史文化悠久,是黃河文明的搖籃,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是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汁液的地方。10萬年前的原始文明曙光、5000年前的唐堯帝都、2600多年前的晉國霸業……都在此上演。黃翠蓮希望藉助此次活動,用作家們生花的妙筆、傳神的創作,為臨汾搭建一個展示、宣傳、推介平台,擴大臨汾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同時,黃翠蓮希望作家們能常到臨汾來,更多地品味這里源遠流長的歷
史文化,領略這里瑰麗奇异的秀美風光,感受這里淳樸濃郁的風土人情。
感受汾河巨變
曾經的「世界污染之最」到如今的「環保模範城」,臨汾汾河的巨變,讓作家驚訝不已。14日上午,雨后的臨汾汾河公園,暢爽清涼的空氣中夾雜著青草的氣息,朦朧的景色為游人展示著一幅水墨丹青。作家一行抵達公園,親身體驗汾河的變化與魅力。曾經這里是一片灘涂地,兩岸垃圾遍地、烟囪高聳,道路泥泞不堪,空氣中到處瀰漫著臭水溝的味道,行人苦不堪言……前幾年,臨汾以壯士割腕的氣魄,高起點規劃、大氣魄實施了「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建設,將古老的汾河建設成為富有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的經濟走廊、文化走廊、生態走廊,汾河兩岸呈現出「一川清水、兩岸錦繡」的美好景色,煥發出勃勃生機。中國作協副主席廖奔表示,上世紀90年代曾來過臨汾,當時天是灰的,汾河是乾涸的,空氣中充斥著煤烟的味道,而今時今日看到的臨汾,讓人驚訝不已。曾經的煤面沒了、烟囪沒了,雖然14日臨汾是陰天,可是清新的空氣、整潔的街面、靚麗的汾河,可以讓人直接感受到臨汾這些年發生的巨大變化。著名作家、《紅旗渠的故事》的作者李佩甫告訴記者,與紅旗渠相比,汾河公園的治理工程更具有現代性。《潜伏》小說作者、天津作協副主席龍一更是赞叹道,「汾河讓我很妒忌!」他說,自己一直生活在一個有水的城市。而印象中缺水的山西卻擁有如此的大美汾河,汾河真是一條很美的河。汾河治理也很自然,沒有破壞環境。在得知公園的公共自行車的租賃制度、吸蚊燈的設計投放時,更是感叹公園設計的人性化。
壺口觀瀑赞黃河魂
「你曉得,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哎……」伴隨著這熟悉的旋律,6月14日下午,作家采風團開啟了位於晉陝峽谷中段的黃河壺口瀑布采風之旅。在驅車前往壺口的盤山小路上,作家們的視野隨著扭擺著的車身延伸,從不同視角上領略著目的地沿途中的黃河兩岸風貌。未到達景區門口時,便早已聽到湍急之水拍打岩石震耳欲聾的聲音,好似黃河岸邊傳來了陣陣威風鑼鼓的聲音;遠遠望去團團白色的水霧好似是一位隨著鑼鼓翩翩起舞的舞者。快步走入景區,看到壺口瀑布全景時,作家一行被瀑布磅礡的氣勢所震撼,紛紛搶站在黃河岸邊,與體現著黃河精魂的壺口瀑布合影留念。作家們通過龍洞,沿著下行樓梯,通過曲徑通幽的小路走到了瀑布沿岸的底層。這裡是感受瀑布氣勢的絕佳境地,雖然大家的衣服被頭頂上濕漉漉的霧氣所淋濕,可仍然擋不住作家們與壺口瀑布親近的熱切心情。黃河之水天上來,經過幾千公里的奔騰,滔滔黃河,到此由300米寬乍縮為50餘米,飛流直下,跌入深槽,形成巨大瀑布。只見驚濤拍岸、雲霧橫生。在天晴的日子,經煦陽斜照,會出現七色彩虹,形成「雷首雨穴」、「千丈龍槽」、「水里冒烟」、「彩虹通天」四大奇觀。在赴壺口瀑布途中,作家一行走進戎子酒莊,酒莊地處呂梁山南端、黃河中游東岸的晉西黃土高原上,這是集優質釀酒葡萄種植、中高檔葡萄酒生產、農業生態觀光、葡萄酒文化旅游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企業,并配套建設了富有獨特中華民族風格的地下酒窖和世界上最大且唯一的黃土高原自然生態酒窖黃土窯洞酒窖。作家們品鑒了大戎子、小戎子兩個系列的乾紅、桃紅酒,品味了春秋時期戎子用野生葡萄釀酒的傳說故事。被各界專家譽為「釀酒葡萄生長的黃金地帶」的現代化高原酒莊,得到了作家們的肯定與好評。
賞千年古寺風采
15日,作家一行依依惜別壺口瀑布,乘車前往坐落在洪洞縣霍山南麓的千年古剎廣勝寺。廣勝寺是一座集佛道文化、山水文化、建築文化、戲劇文化予一身的千年古寺,其名稱意為「廣大於天,名勝於世」。中國作協副主席廖奔表示,他曾兩次探訪廣勝寺,對於寺內的建築、壁畫等頗有研究。還未抵達目的地,廖奔就向作家們介紹印象中的廣勝寺,可以說是如數家珍,尤其是寺內的元代壁畫更是讓他念念不忘!廣勝寺以三絕聞名天下,令人叹為觀止。其一絕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為精美的七彩琉璃寶塔——飛虹塔,歷經400餘年依舊光彩照人,美輪美奐。其二絕是稀世孤本《趙城金藏》,這部鴻篇巨著堪稱中國佛經學、刻經史和版本史的活化石,現為國家圖書館的鎮館之寶。其三絕是華夏瑰寶的元代壁畫,其中尤以元代戲劇壁畫彌足珍貴,它把600多年前的舞台形式、演員行當、服飾、臉譜、伴奏樂器、道具等生動地展現出來,是研究中國戲劇史的珍貴史料,被編入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來自新疆的作家董立勃在看到色彩絢麗的飛虹塔時,感叹道:「不虛此行!」作家葛水平告訴記者,這座塔上五彩琉璃中的古法孔雀藍琉璃技藝現已失傳,飛虹塔是非常珍貴的琉璃古塔。
大槐樹尋根問祖
在領略了廣勝寺的風采后,作家一行來到洪洞大槐樹,紀念、緬懷先祖。洪洞縣相關負責人表示,明朝建立之初,由於天災人禍人口銳減,而山西未經戰亂,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東的總人數不及山西的一半。從洪武初年到永樂十五年,50多年內共有18次大規模的遷徙,把山西人分散到18省500縣,他們就是從這里出發的。中國作協副主席廖奔在大槐樹移民分布圖前指著標有河南南陽的圖示告訴記者,600年前,他的祖先就是從大槐樹移民到河南南陽的。此次回到大槐樹,除了采風、祭祖,更多的是感恩。在大槐樹,作家們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族譜,找到了祖先們的故事,洪洞縣負責人更是邀請作家們:要常回家看看!在蘇三監獄,作家陳世旭為記者細細講述蘇三的故事。在聊到高潮時,甚至唱起了蘇三的唱詞。記者有幸親耳聆聽陳世旭老師的精彩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