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1

大運河 古絲路申遺成功

2014-06-23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昨日審議通過中國大運河項目和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們成為中國第32項和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其中「絲綢之路」是中國首次進行跨國聯合申遺。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達到47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

  大運河交通作用顯著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業革命前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土木工程項目,它促進了中國南北物資的交流和領土的統一管轄。歷經兩千餘年的持續發展與演變,大運河直到今天仍發揮著重要的交通、運輸、行洪、灌溉、輸水等作用,是大運河沿線地區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運輸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國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此次申遺的大運河包括橫貫中國中東部地區的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共包括十大河段。申遺分別選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遺產點,包括河道遺產27段,總長度1011公里,相關遺產共計58處遺產。遺產類型包括閘、堤、壩、橋、水城門、纖道、碼頭、險工等運河水工遺存,以及倉窖、衙署、驛站、行宮、會館、鈔關等大運河的配套設施和管理設施,和一部分與大運河文化意義密切相關的古建築、歷史文化街區等。這些遺產分布在2個直轄市、6個省、25個地級市,遺產區總面積為20819公頃,緩冲區總面積為54263公頃。

  絲綢之路融合東西方

  關於絲綢之路,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之間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近兩千年以來為人類的共同繁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尤其是游牧與定居文明之間的交流。它與張騫出使西域等重大歷史事件直接相關,深刻反映出佛教、摩尼教、拜火教、祆教等宗教和城市規劃思想等在古代中國和中亞等地區的傳播。據悉,絲綢之路形成於公元前2世紀,興盛於公元6-14世紀,沿用至16世紀,分布於今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經過的路線長度大約8700公里,包括各類共33處遺蹟。其中,中國境內有22處考古遺址、古建築等遺蹟,包括河南4處、陝西7處、甘肅5處、新疆6處,遺產區總面積為29825.69公頃,緩冲區總面積為176526.03公頃。哈薩克斯坦境內有8處遺蹟,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有3處遺蹟。

  跨國聯合申報首入遺

  絲綢之路此次申遺成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聯合申報的形式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絲綢之路項目,也是中國第一個跨國聯合申報世界遺產的項目。世界遺產委員會建議將其命名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