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振
2012年5月,卡梅倫不顧中國政府的要求和倫敦學者勸告,聲稱「首相要見誰就見誰」,執意會見達賴,傷害了中國,受到強烈反制,兩國關係也隨之「凍結」。幾經周折,卡梅倫吸取了教訓,對華外交轉趨務實,公開鄭重聲明「將來不與達賴見面」後,得到北京的認同,並於2013年12月實現對北京的訪問。而在近期李克強總理對英國的訪問中,雙方就電子、能源、醫藥研發等領域簽署超過300億美元訂單,顯示中英貿易進入快車道。中英聯合聲明的30條細則,更顯示中英未來合作已經迎來劫後春天。
德國和英國都是著名的發達國家,人口分別為8200萬和6200萬,都曾對全球事務產生舉足輕重影響。德國總統科勒、總理默克爾都明確拒絕與達賴見面,始終保持了與中國的良好關係,使兩國貿易直線上升。中國對德國貿易2013年接近2000億美元,遠遠超過對英700億美元。德國近年來經濟發展快速,在歐洲扮演了領頭羊和火車頭的角色。英國則因為系列人為錯誤,經濟陷入困境,不得不全面「緊縮」,甚至打起莘莘學子的學費主意,引發了公務員、警察和大學生等不同群體強烈不滿,爆發了持續不斷的示威。
戰爭讓倫敦喪失競爭力
英國淪落有客觀原因,但更主要的「人禍」。進入21世紀後,唐寧街沒有像德國那樣的胸懷,能容下充滿社會、民族和經濟問題的東德。倫敦連北愛爾蘭、蘇格蘭都容不下,迫使他們鬧着要脫離英國。倫敦在歐洲一體化中總是考慮自己的利益,躲躲閃閃,最後置自身於歐元區之外。唐寧街的「花花公子」,決策頻頻出錯:布萊爾盲目跟隨小布什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敗家子」布朗竟將400噸庫存黃金以280美元一盎斯的低價拋出;卡梅倫會見達賴等;都是英國淪落的重要原因。
英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有巨大投入,但倫敦並沒有像華盛頓那樣有一本萬利的美元印鈔機,結果對英國經濟造成巨大的創傷,釀成了經濟危機,最後不得不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緊縮」政策。「緊縮」的結果,警察因為削減工資上街示威遊行、公務員喪失福利強烈不滿、大學生因為增加學費大規模罷課,觸發了系列社會危機。連續的戰爭也讓倫敦徹底喪失了原有的競爭力。反觀德國因為沒有參加伊拉克戰爭,贏得了時間,節省了金錢,經濟發展得特別順利。
與中國合作可創雙贏
世貿組織的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中國的龐大對外貿易額,已經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強勁動力。2013年,中國領導人會見了100多個國家的政府首腦,許多期望訪問北京的各國政要甚至需要「排隊」靜候「佳音」。對外貿易在英國經濟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加大與中國的貿易,既能吸引龐大中國資金,又可協助英國企業產品打入中國市場。倫敦要與紐約競爭,穩定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對北京也有特別的需求。
進入2014年,中英經貿往來不斷加速,中國企業在英國的投資亦更上一層樓,包括南京三胞集團對英國老牌百貨商店弗雷澤百貨的收購,北京商業房地產開發商總部基地對倫敦皇家阿爾伯特碼頭的建設投資等,使雙邊貿易同比增長超過兩成。目前有500多家實力雄厚的中國企業在英國落戶,從事投資和貿易業務。中國對英的貿易領域也從昔日的金融、電信,擴展到高端製造、基礎設施、研發中心等。倫敦對華外交轉趨務實,使兩國互信不斷增強,貿易優勢互補,經雙方努力得到的雙贏局勢將促進兩國經濟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