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常以「弄潮兒」指代「敢於冒險有進取精神的人」。但在古代,此詞卻是指擅長游泳及水上運動的人,也是提倡水戰的南方各地訓練兵士的一項重要內容。「弄潮兒」一詞,較早可見於唐代詩人李益的《江南曲》:「嫁與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汛,嫁與弄潮兒。」講的是一個寂寞的商人弃婦願嫁給在江海大潮中馳騁的健兒之心聲。這說明,在唐代社會上已經有了弄潮活動,而且人們對弄潮的游泳好手懷有敬佩的心情。宋代以后寫弄潮的詩文較多,而且描述頗詳。如錢塘人吳自牧在《夢粱錄狺觀潮》記載了錢塘江的泅水弄潮:八月觀潮,少年百十為群,執旗泅水上,稱弄潮之戲。北宋詞人潘閬觀潮后寫道:「長憶觀潮,滿廓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回夢中看,夢覺心尚寒。」南宋詞人辛弃疾的觀潮感受則是:吳兒不伯蛟龍怒,風波平步,看紅旗驚飛,跳魚直上,蹴踏浪花舞。到了明清時期,或許是海禁及清廷統治者的天下得自馬上的原因,關於弄潮的民間記載不多。
潮頭浪尖有風流
2014-07-15
来源:香港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