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21

料壆與河上鄉訪行 圍村古蹟保留完整

2014-07-24
来源:香港商报

   圍村中軸線末端建福德宮

  結束馬草壟村之行後,隨即參觀另一釋放的邊境禁區料壆村,該村建有12排村屋,屬典型本地人圍村格局。中軸線的末端有福德宮,為重建之單層小型廟宇,供奉有福德正神。村內有馮光裕祖所屬永諾堂,原為村內書塾,1998年重建成今兩層中西合璧建築,現作為村公所。村內另保存有數座青磚金頂大屋,一間紅磚養豬屋,另外一座兩層碉樓已裝修。村口建有一亭,名纖維亭。據村民表示,約20、30年前,點燈儀式在福德宮舉行,並有分豬肉儀式。村後原有光裕學校,已拆卸,改建成公園,只保存球場及正門樓梯。

  原名「料博」又名「丁壆」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哲學博士阮志介紹,料壆,原名「料博」,在官方文件曾名「丁壆」,位羅湖西面,該村本地人主要姓馮,共有原居民千人,但多已遷往英國,現時長居村內有數十人。馮氏先祖懿源公自元朝江南宜興縣入粵,先經珠璣巷。於清順治初年,該族被賊李萬榮所殺害,餘族便流離失所,懿源公生4子,長子侯興定居寶安西鄉。至清初,光裕祖長子永昌先遷入河上鄉,後遷新安料博。侯興公頒鄉寶大飲(款待有貢獻的鄉紳),亦記載在該族的族譜中,可見馮氏的先祖曾獲得頗多功名。

  麥景陶碉堡監視深圳河岸

  在料壆村村界內同樣可以望見深圳一側的白色國貿大廈頂層的旋轉餐廳、地王大廈等建築,歷歷在目。阮志表示,邊境在設禁區前,料壆村與深圳墟(現時東門)居民是互相往來的,現時東門保留的思月書室建築與香港圍村傳統建築風格相同。由料壆村出發沿山坡小路至坡頂,看到蛇網圍着的麥景陶碉堡,原來是警方人員居高臨下監視深圳河對岸偷渡、走私活動,97年香港回歸後,麥景陶碉堡已失去原有的功能,卻成為一處歷史景點。

  河上鄉建村於北宋末年

  由料壆村再下一站便是與料壆村有淵源的河上鄉。河上鄉位於新界北區上水之西,雙魚河畔,古洞北,屬於上水鄉事委員會範圍。該村由侯姓族人於北宋末年興建,其後其族人更發展為新界五大氏族之一,該村至今仍有人居住。

  河上鄉內的居石侯公祠是村內的地標建築,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村內還有洪聖古廟及排峰古廟等歷史建築。河上鄉居石侯公祠始建於明朝末年,據侯氏族譜所載,該祠為侯族17世祖侯居石所建。從懸於正門的牌匾年份推斷,居石侯公祠曾於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進行修繕。居石侯公祠是傳統的三進兩院式建築。前院兩旁建有廂房,中進設有供奉歷代祖先神位的神龕。後進樓高兩層,曾用作村校,一樓為課室,地下為老師寢室,學校已於二次大戰時停辦。現時,居石侯公祠仍是村民祭祖和舉行傳統儀式的場所,也是侯族日常聚會議事的地方。

  居石侯公祠列法定古蹟

  居石侯公祠正面的鼓台與門框均以紅砂岩建造,紅砂岩是傳統用於重要建築物的貴重材料。祠堂的屋脊飾有精緻的灰塑裝飾,建築物內外的駝峰、檐板及繫樑所雕刻的吉祥圖案及民間故事,也極為細緻華美。居石侯公祠於2003年12月19日列為法定古蹟,受《古物及古蹟條例》保護。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