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区域协同发展机遇实现资源互补-
环渤海周刊记者邵隽实习生李欣潼
城市是会展经济的载体,随着珠三角、长三角会展城市群的崛起,京津冀地区如何发力,成为区域会展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泽炎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提出,将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对于作为经济晴雨表的会展业来说更是利好。三地通过资源互补、产业转移,未来将会有一批新会展项目产生。
钓具展“搬家”成交额猛增
7月16日,备受关注的碧海2014年秋季钓具展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盛大开幕,当日到展览现场的采购商和钓迷超过10万人次。“天津作为国家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点,是拉动内需与国际对接的重要节点,一直以来积极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大力发展会展业,将会有更多有影响力的国内、国际品牌展会纷纷落户天津。”天津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碧海钓具展已先后在北京、廊坊等地成功举办了40余届。为满足展会现代化发展需求,碧海钓具展自2013年春季移师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以来,展览面积由廊坊的4万平方米扩大到12万平方米,展馆硬件设施的提升,配套服务的人性化和特色化,为展会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交额由1亿多元迅速增长到15亿元。
展会主办方北京碧海钓具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大战略的提出与规划,北京、天津、河北将更好地实现产业转移,建立市场的共同推动效应,对于钓具展和钓具产业扎根天津是个不容错过的大好时机。
记者了解到,京津冀区域中,北京各大会展中心每年举办600多场展会,在全球城市排名中位列第十二位。而且预期2015年实现会展业收入300亿元以上,五年时间成为亚洲会展之都。
天津平均每三天就有1个展会召开。仅2011年1-2月份就有超过100场展会举办。
与之相比,与京津紧邻的河北省发展滞后,三地缺少联动。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2012年的数据,河北省展会数量排在第9,面积排名11,但是平均面积排名仅列在24位,说明会展经济还没有形成规模。
区域协同化解发展矛盾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有业内人士提出,将北京展览向天津、河北疏解或会促进该地区会展业的发展。正在建设的天津国家会展中心项目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约62万平方米,室内展览面积20万平方米,室外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将于2015年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已经通过审议的石家庄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包括展览中心10万平方米、会议中心6万平方米及配套设施等。据悉,未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廊坊也将加大力度对接会展资源,并且廊坊临空经济区的规划中也涵盖了会展功能。
陈泽炎称,长三角交通发达、产业配套完善,珠三角又与港澳毗邻,形成有效互补机制。与以上两个区域相比,京津冀地区尚处于发展赶超阶段。
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的提出,无疑为整个区域确立发展方向。同时硬件配套设施的完善,更为会展产业发展增加砝码。此前有媒体报道,由于北京新机场的选址位于北京与河北廊坊市的交界处,借助地铁大兴线、京开高速、京台高速等交通干线,该机场将辐射廊坊、连接天津,从而促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除打通交通脉络之外,天津、河北地区大型会展场馆相继建设运营将为承接北京展会转移奠定基础。
今年年初,业界专家在石家庄召开河北省会展产业交流座谈会,会上有专家认为对河北来说,发展会展经济不得不面临的一大不利条件是京、津的虹吸效应。对此,陈泽炎指出,河北会展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与京津地区的协调发展,实现合作互补。
在协同发展这一政策背景下,河北应创新思路,把握历史机遇,根据区位现状,与京津错位发展,找准依托和被辐射的切入点,充分利用北京、天津的展会资源,寻找符合自身发展的模式,补齐短板,从而带动整个京津冀区域的会展产业共同发展。
陈泽炎表示,从长远角度看,目前尚在审批中的大连至烟台海底隧道项目,若审批通过建成,将使得京津冀的C型发展格局升级到环渤海的O型区域发展格局,实现真正地“环”起来。到那时,京津冀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三位一体”,或将形成更具竞争力的抱团发展模式。
北京:展览业期待升级转型
根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发布的《2012年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北京展览数量有422场,展览面积达562.5万平方米。而上海共举办806场展览,位居全国之首,展览面积共1109万平方米,仅次于1364.36万平方米的广东省。
面对上海会展市场的强大吸引力,某大型展览公司负责人表示,这些大型会展项目移师上海,一方面是上海虹桥新展馆经营方的积极引进,另一方面是上海逐渐形成的国际化市场优势明显。而北京的展览行业面临这样的短板:单体展馆未超过20万平方米;作为中心城市,北京的交通物流不便利;并且北京展会档期易受特定活动的影响。
学者认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各城市通过差异化定位、紧密合作,得到很好的发展,而环渤海地区相对发展缓慢。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升级为国家战略,北京将部分展会转移至天津乃至河北,加大地区间的协同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分解北京的展览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整体优势,扩大区域的展览容量。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展会在短时间内聚集上千人会对北京的交通、公共管理等方面带来很大压力,因而将一些展会项目疏散到其他地区,既可以舒缓北京的展览压力,又可以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北京可以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对展览市场重新梳理,发挥北京优势,选择适合北京定位的展会项目,促进北京展览业的升级转型。
河北:要培育一体化展会项目
日前,由河北省会展促进中心主办的“2014首届中国·正定国际家具辅料博览会”异常火爆,展位供不应求,博览会辐射效应超出预期。但是不可否认,河北省会展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限制了会展活动的规模和效益。石家庄是为数不多的没有大型展馆的省会城市,展馆数量少、面积小,所以不具备承接大型会议的能力。
河北省会展促进中心主任张淑娜认为,做得好的展会一定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经验,要在借鉴的基础上实现创新。除了细节,创新还体现在战略、路径、模式、具体方法等各个方面。例如,在探索会展业新模式上该省创办了河北会展网,使展览实现了实体与虚拟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呼应,长期与短期相配合,真正实现了展览模式立体化呈现。
河北省除了自主兴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还要加强招商引资,吸引国际国内优秀会展企业到该省投资,并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行业引导。同时,注重展会筹备期到会后全程的宣传推广,甚至可以围绕展馆做文章,提升现有展会的规格和开放度,保障后续的这种效果。
此外,在引导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重点投放在会展基础设施和资源相对集中,与京津有过良好合作经验或者全国会议承办历史的城市,比如说像石家庄、廊坊、唐山、秦皇岛等。
张淑娜透露,河北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借势发展。加快推动会展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展会合作步伐,在生态、养老、文化产业等领域认真谋划培育京津冀一体化展会项目。“只要战略对了,方法和路径对了,河北会展业或将迎来一个新的增长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