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2

电讯盈科资本运作路:收购后疲于还本付息

2014-07-29
来源:证券时报

   原标题:电讯盈科:跌宕起伏的资本运作路

  李泽楷的特点是热衷于大手笔资本运作,以买卖资产套利为主,兴趣不在于长期经营企业。

  前段时间在北京有一次路过三里屯,特意抬头看了下,“北京盈科中心”的招牌还在楼顶,这座楼原由电讯盈科(00008.HK)(以下简称“电盈”)旗下的盈科大衍地产公司持有,3个月前作价72亿港元售出。资产分拆、兑现,似乎是近些年电盈资本运作的主线。

  电讯盈科是香港最大的电讯公司,2000年由华人首富李嘉诚次子李泽楷控股的盈科数码动力有限公司和香港电讯有限公司合并而成,创下当时港股市场最高并购规模纪录。该股也是资产泡沫破灭的一个典型,14年前成立时市值超过3300亿港元,本周最新市值355亿港元,市值蒸发八成多,前几年市值更一度跌到200亿港元以下。目前电盈的市盈率为18倍,中国移动为11倍。

  电盈的组建,是资本市场蛇吞大象的神话之一,也是政府主导企业重组的失败案例。

  香港回归后,由于内地电信市场没有放开管制的迹象,香港市场则因港府开放电讯运营牌照而竞争激烈,1999年控股香港电讯的英国大东电报局决定处置股权。急于扩展生存空间的新加坡电信立即行动,2000年1月宣布可能和香港电讯合并。政府方面对于将涉及国家安全的电讯行业交由新加坡电信控制颇有顾虑。1个月后,李泽楷控制的盈科数码动力突然声明也有意收购香港电讯。2月下旬李泽楷向银团筹集120亿美元贷款用于此次并购。

  大东电报局最终选择李泽楷。2000年2月底,李泽楷成功收购香港电讯。如此大宗的并购案,整个并购过程仅18天。李泽楷是那个年代的宠儿,此役奠定其“小超人”称号。除了银团的庞大贷款,李泽楷收购香港电讯的平台是盈科数码动力。香港特区政府2000年1月未经公开招标,将一片临海地产批给李泽楷公司开发“数码港”。凭借数码港的注入,李泽楷的壳公司得信佳市值飙升并改名盈科数码动力,为不久后并购香港电讯提供了平台。李泽楷取得数码港的时点与并购香港电讯的时点间隔如此之近,一直让人产生联想。

  兼有李家与港府背书,电盈合并之初受到市场热捧。但李泽楷当时以巨额银行借贷完成收购,在债台高筑的压力下,电盈疲于繁复的资本运作来还本付息,没能创造新的业绩增长亮点,自成立至今,市值随着李泽楷接连不断的金融运作、资产拆分处置而逐渐蒸发,2000年至今,电盈股票月累计异常回报率是-200%,早期投资人血本无归。

  主导交易的港府为此遭市场诟病,政府先拆散香港电讯主要的收购者新加坡电信,后支持热衷交易却缺乏经营热忱的“富二代”李泽楷。李泽楷所支付的收购代价大都是泡沫化的股价,并购刚结束,支撑其身家的科技概念泡沫就告破。

  高昂的负债束缚了企业扩张或转型的手脚,当企业不断拆分和售卖拥有稳定现金流前景的资产时,依赖内部筹资偿债的可能性也越来越渺茫。李泽楷在2002年出售了具有稳定现金流的移动通讯业务,在2003年分拆了具有丰厚盈利、收入占综合收益1/5的房地产业务,以及香港电讯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都是导致电讯盈科财务业绩低迷的重要原因。

  此类并购的症结之一在于:资本运作者无须为数千亿港元市值的蒸发肉痛,却可以控制整个企业的运作。如影随形的压力让李泽楷有志难伸,使用各种手段想摆脱这个包袱,但是港府不会再让公众受损,要求企业平稳运行。不过,除2000年进行大规模资产减值计提外,电盈之后各年度的盈利基本表现稳定:微小亏损或者微小盈利。

  李泽楷在电讯盈科成立前已有丰富的企业经验,特点是热衷于大手笔资本运作,以买卖资产套利为主,兴趣不在于长期经营企业。李泽楷对星空卫视的转卖就是一大成功案例。盈科数码也有经典之作,最成功的当属2000年对腾讯进行第一轮投资,收益丰厚,只可惜没能一直陪伴腾讯成长,不然持有20%腾讯的股权,可能使李泽楷超越其父成为华人首富。

  几年前,李泽楷对电盈数度提出私有化收购,2009年更举行法院会议和特别股东大会,表决通过了私有化议案,由于爆出暗箱操作嫌疑,引发小股东的强烈不满,并遭到香港证监会和警方调查,私有化最终流产。

  这样一家香港本地最大通信运营商,早期由于缺乏业绩增长空间,在港股市场被边缘化。不过,这些年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公司不时讲故事,又不时出故事,又活跃起来。最近两三年,由于科技股再度崛起,电盈的日成交额回升,股价更由2012年初的2.27港元升至最近的4.9港元左右,创出2008年9月以来的6年新高,虽较2000年2月的最高点28.5港元仍有较远距离,但已走出一波小牛市。

[责任编辑:朱劍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