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印尼泗水7月30日电 题:在印尼寻找“郑和”
中新社记者 张素 张茜翼
趁着休假,祖籍福建的祥荣一家来到印尼泗水三保庙。这间建於17世纪末的中式庙宇,据说因供奉着中国着名航海家郑和的船队遗留的桅杆,狻负盛名。
祥荣一家是“四世同堂”,他们对於郑和各有看法。在松巴哇岛经商的祥荣说“先想到商人”,他的母亲说“三保公深受皇帝信任”。正在华侨大学修读汉语的女儿Faustina说“他代表了和平”,9岁的小孙子owen偷偷说“拜了他就能学习好”。
近日,中新社“新世纪丝绸之路华媒万里行”采访团在印尼找到多重“郑和”。
有史料记载,郑和於明永乐四年六月三十日抵达爪哇岛中部的海港,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丰富的产品。当地人为纪念三宝太监,将其船队的登陆地命名为三宝垄,将郑和视作本地守护神。
在郑和开辟两地通商口岸後,中国商人远渡重洋。祖籍福建、现在三宝垄经营一间家电公司的华商张克顺说,他使用的技术源於中国,将产品销往各处,“我与郑和一样,都是白手起家、互通有无”。
郑和船队初至爪哇国,虽被当地战乱牵连、人员无辜伤亡,却没有仗着船坚炮利大动干戈,彰显“宣德化而柔远人”,这被不少华裔视作“中国和平论”的有力证据。
据学界考证,郑和是穆斯林,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首次将伊斯兰教传入爪哇。目前在印尼已有9座以“郑和”命名的清真寺。2012年,印尼穆斯林文化友好交流团曾开展“中国穆斯林文化之旅”。
随着中印尼两国关系渐入佳境,双方领导层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郑和”又被赋予新的意义。
在日惹崇德三语国民学校,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已被华裔教师林秀莲纳入教材。她说,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无形中增加了学习汉语的热情。
泗水郑和清真寺内,已在印尼行医15年的中医师解芳开了一间“郑和针灸馆”,为当地贫穷民众提供免费治疗。寺内还组建了一支融合华族与当地友族的“郑和篮球队”。
供职于泗水一间华文报社十馀年的摄影师赵文祥,对中国海军“郑和舰”先後于2012年、2014年两次友好访问印尼记忆犹新,“中国能?派军舰来访,足见国家实力强盛,而‘郑和舰’达成和平使命,让当地华人倍感兴奋。”
1433年,郑和魂归“海上丝绸之路”。五百多年後,“郑和精神”已成为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灯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