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8

“仁波切”崇拜症:真时尚,假宗教

2014-08-01
来源:凤凰网

导语:近日,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皈依佛门、师从少林方丈释永信一事被热议,但名流入教的话题早已不新鲜,即便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拥有一位自己的“宗教导师”,也已司空见惯。这其中颇具典型又大行其道的当属藏传佛教“仁波切”。在文化从业者黎宛冰看来,这种“仁波切”崇拜是中产阶级标榜自我身份、树立人格偶像,以此区别衮衮大众的时髦选择,但这个世界真正的问题是没人肯做自己的仁波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愕然发现身边的老朋友们都变成了佛教徒。我们饭桌上的话题核心词经常是不二、空性、实相、出离等等。我从来没搞清楚这些词的确切所指。如同金刚经的经典句式“如来所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既然是谈论“叫做什么的东西”,大概没人在乎它其实是什么,因为谈论本身是聪明人的游戏。

那些佛收了的人大抵是这么几种情形:早年的浪子,现在的情感怠惰者;不缺钱的社会精英;缺乏创作灵感的艺术家;在向上攀爬过程中需要身份标签的中产阶级;需要红或更红的明星;小知识分子;经历中年危机的人等等。真正求神拜佛的草根没空也没机会认识上师,当然他们的供养和香钱对一个上师来说大概也算不了什么。但他们的皈依不是宗教狂热,他们没有宗教,信一个师父其实比信一种宗教轻松许多。对更多艺术家、小知识分子、商人等社会中产阶级以上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合群的小众”,以此区别开衮衮大众。

弗洛伊德说过人类不可消除的不平等性的一个例证就是分成领袖和追随者两个阶层,后者占绝大多数,他们渴望一个权威来帮他们做决定,而他们多数情况下无条件地服从决定。找一个上师,树立一个人格的偶像,把我们解决不了的困境抛给他,把所有我们不具备的智慧与人格魅力都归他。膜拜像爱一样,你只要给他暗示,剩下的他会自己去完成。只要有人带头热泪盈眶,其他人会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自动跟进。

但是见过了藏人的宗教膜拜后,你总会感觉一个汉人对上师的崇拜,姿势多少有点笨拙。因为这种情感与其说是源于信,不如说是源于时尚。时尚是阶级分野的产物。能够亲近上师本身就是文化品格与阶级地位优越的表征。簇拥在上师身后的善男信女没一个穷人。

以前我们只知道活佛,像达赖、班禅、大宝法王这样的大活佛遥不可及,做上师没可能。但至少还有仁波切。啊,仁-波-切-,多么朗朗上口优美的发音,从舌根爆出来的感觉像不像洛-丽-塔?仁波切让人感觉神秘又悠远,但他们可望又可及。他们活动在微博、微信,也活动在朝阳和海淀。不用跑到西藏甚至印度,你可以邂逅身边的仁波切,而且仁波切居然可以谈恋爱!

我其实也认识一个仁波切。有一天一小撮人在我家喝酒,这里面有摇滚乐手、作家、导演、画家、艺评人之类。但大家兴致勃勃的主要原因是还有一个7、8家寺庙的住持。住持曾经是资深文艺青年,言语不俗学识渊博,所以身边永远簇拥着一堆骚客。席间说起上师的事儿,我们这位渊博的住持拥有无数女信众的拥趸。我开玩笑说我也要认上师,文化人连个仁波切都没见过还算文化人么?话音刚落,门铃就响了,门禁视频里赫然站着一位英俊又和蔼可亲的西藏喇嘛。原来是住持的女粉丝带着女粉丝的上师来给住持送东西。喇嘛真是位仁波切,是青海某个寺的住持。仁波切说他的上师就是大宝法王,摇滚乐手的老婆此刻正在印度聆听大宝法王开示,大家顿时立马成了灵魂的亲戚或邻居。可惜仁波切不太会说中文,所以阻拦了兴致勃勃的我们的一堆请示。不过语言并不重要,仁波切在场即是加持。

可惜言语未通,仁波切只成了我通信录里的号码。大概知道仁波切长驻北京,也常年有各种来源的徒弟提供各种志愿者服务。几年时间,白云苍狗、世事变迁,不知道仁波切的中文有没有进步,我的7、8家寺庙住持朋友也因为恋爱还了俗。不过我不相信一个住在北京的仁波切有时间修行,因为他被高强度地需要,需要出席各种活动、加持许多脑袋。一个长的英俊的仁波切真是信众的福利啊。

我有个经常口灿莲花的屌丝朋友住在大理,口舌便给言语滑稽。他的一大人生理想就是给漂亮女文青当人生导师,把他悲催生活里攒的馊鸡汤都倒出去。没想到越刷存在感越没人听,他在乎的每个女文青几乎都有一个仁波切。一怒之下他养了条狗,起个名字叫仁波切。

至少他牵着仁波切走在大理的街道上还是很吸引眼球的,仁波切是一只漂亮的纯种小鹿,奔跑的时候呼唤“仁波切”,一条街上10个女的至少有8个要回头。尤其是在仁波切跟他还学会了打坐之后,这一人一狗在艳遇之都打坐的风景还是十分耐看的。至少我这个朋友的桃花运是一时猛涨了,如此热门的一个人再叫他屌丝我都觉得难为情了。这都是仁波切带来的好处。

《凤凰周刊》其中一期报道,截止2007年,中国藏语系活佛有1700人。活佛是一项颇有利润的事业。“一般活佛名号值10-20万,中等活佛有花几十万的,大活佛就更贵了”。嗯,如果概念上,仁波切是活佛的子集,那仁波切就更少了。

这么少的仁波切怎么解决如此巨量和饥渴的心灵需求?真正的问题是仁波切太少。如果每个人都配一个仁波切,这个世界的宽松度、自由度和健康一定都好很多,饥不择食逮着名字就拜多半不会发生。寥寥无几的仁波切,感觉就像垄断集团,是卖方市场,买方没得可选。多一些仁波切就变成买方市场,买方对这个仁波切的修行、智慧会提出更高要求。

千万别相信什么“立地成佛”,这事我没见过。一个有偶像的人是不能亲近神的,几乎所有宗教都禁止偶像崇拜。真正的问题是没人肯做自己的仁波切,他们连概念都没弄清楚就到处跟人白乎或被人白乎了。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未经审视的仁波切也是不值得信的。

黎宛冰,现为盛大新耀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总裁。

[责任编辑:宋斯琪]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