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局部)由五代画家顾闳中所作,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
王庆松《老栗夜宴图》
近日,一组名为“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动态照片在网络走红,图片以《雍正行乐图》为基础,再配合轻松活泼的文字说明。而故宫博物院方面也表示还将于今后推出《韩熙载夜宴图》等题材丰富、风格各异的一系列应用,更好地传播故宫文化。事实上,《韩熙载夜宴图》这类故宫文化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一直没有缺席。2000年当代艺术家王庆松就以古画《韩熙载夜宴图》为蓝本创作了《老栗夜宴图》。同一年当代艺术家汪建伟更是凭借这一古画长卷开启了自己剧场艺术的处女作《屏风》。昨日,新京报记者采访相关艺术家,试图揭开《韩熙载夜宴图》当代再创作的动力和魅力。
模拟古画观察当代
2000年王庆松用影像的方式创作了《老栗夜宴图》。这是王庆松通过模拟古画《韩熙载夜宴图》来观察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对当代生活中的糜烂和色欲横流作了一个模仿性的描述。古画中《韩熙载夜宴图》主人公、他的庭院、身着礼服的女子以及琵琶都被中国当代艺术界的人物所替代,包括当代艺术教父栗宪庭、王庆松本人、染发的女子等。而王庆松则通过扮演“老栗的生活”的偷窥者,而成为当代生活的揭示者。
《老栗夜宴图》摄影长卷完全模仿《韩熙载夜宴图》的场景拍摄,右边卷首是第一幕“听乐”,不过端坐在床上的不是韩熙载而是老栗。
王庆松告诉记者,他一直在思考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命运。《韩熙载夜宴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是郁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韩熙载生活的“真实记录”:他无力抵御当时的糜烂社会,只能逃避、放纵自己。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分子又面临经济混乱,在这个缺乏理想的时代,人们对过去的英雄和理想都失去了兴趣,韩熙载时代的知识分子和现在的知识分子颓丧的心理是一样的,“所以我在《老栗夜宴图》中以《韩熙载夜宴图》为蓝本进行了再创作。”
陈美娥“汉唐乐府”
汪建伟《屏风》
耿雪《韩熙载夜宴图的一种表述》
多媒体戏剧版
质疑历史“漏洞”
2000年,汪建伟开始尝试多媒体剧场,试图寻找突破现场表演与视频艺术的边界。他以个人视角重新观看《韩熙载夜宴图》,创作了多媒体戏剧《屏风》。在那之后,剧场就成为汪建伟作品中的重要部分。汪建伟称《屏风》是自己“剧场”艺术的第一个实验过程。
在《屏风》创作中,汪建伟植入《韩熙载夜宴图》的历史文本,邀请录像艺术家、木偶演员和行为艺术家共同完成,巨大的屏幕上播放着各种影像素材,时不时跳跃着《韩熙载夜宴图》画作的局部,屏幕前的人物以各自的方式寻找、窥探着什么。
汪建伟告诉记者,当时借用《韩熙载夜宴图》进行创作,意图其实是质疑这个故事。这幅古画是南唐皇帝李煜出于某种政治上的需要,委派画家顾闳中去暗中窥视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小报告”。“这个有‘漏洞’的史实,给了这个戏一个提问的理由,”汪建伟说自己感兴趣的不是历史的真实,而是它的“漏洞”,为此便希望用“剧场”这种虚拟空间的方式来展示窥视与被窥视之间的某种权力关系。
舞剧版
南音古乐融合梨园乐舞
1983年,台湾著名南音艺术家陈美娥创办了“汉唐乐府”,将南音古乐及梨园乐舞融合,再现了唐代艺术文化。2003年,汉唐乐府迈入二十年之际自制了大型古典梨园歌舞戏《韩熙载夜宴图》,并于2007年在故宫皇极殿再现。
这是一场由南音加梨园戏演绎的舞剧版《韩熙载夜宴图》,演出开场时,弦管声响,侧楼一隅,韩熙载缓慢地走了出来,进而面如白纸的舞伎王屋山也登场了。再继而,鼓声四起,韩熙载家宾客如至。一幅后唐夜宴享乐的图景活灵活现地出现在舞台上。
演出艺术总监陈美娥曾告诉记者,在“夜宴图”中,画家特别从韩熙载视角出发,将宴会分为五个阶段:听乐、观舞、歇息、清吹与散宴,而在做演出编排时,则分“沉吟”、“清吹”、“听乐”、“歇息”、“观舞”和“散宴”六幕,总时长将达150分钟。
雕塑版
女性着华装,男性多裸体
耿雪在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毕业生作品展中以陶瓷群雕《韩熙载夜宴图的一种表述》获得一等奖的提名,这是其2006年的创作。
作品以陶瓷华丽剔透的外表以及作者自己对《韩熙载夜宴图》的理解,通过夸张等手段用雕塑语言将顾闳中笔下的画面重现。不过与顾闳中视角不同的是,耿雪采取了女性视角。陶瓷群雕中,女性均穿着华丽,极有尊严,不过大部分的男性却是裸体。
“一直以来大家谈论《韩熙载夜宴图》都是以帝王臣子视角,而忽略了里面的女性人物,而我的这组创作中则体现出女性主动的状态,她们不仅仅是服侍的角色,也有着自己的主动和愉悦,”耿雪告诉记者,这一作品是自己本科的创作,想法比较简单,就是想从自己的文化中进行创作,而《韩熙载夜宴图》这幅古画比较有故事,有人物、有屏风、背后还有一个视角问题。一直以来这个视角就是帝王臣子视角,而忽略了其中的女性视角,所以自己用女性视角再创作了这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