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鄧林:鄧小平與港有不解之緣

2014-08-22
来源:香港商报

  港辦紀念小平誕辰110周年展

  鄧林:鄧小平與港有不解之緣

  【香港商報訊】記者呂文蕙報道:今日是世紀偉人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紀念日。為緬懷這位世紀偉人,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香港文匯報、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廣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光輝歷程·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大型展覽,昨日於會展隆重開幕。展覽為期3天,展出大量鄧小平圖片及部分珍貴文物,讓市民一睹鄧小平偉人風采。

  唯一境外國家級紀念活動

  此次大型展覽是中國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亦是其中唯一在內地以外舉行的國家級紀念活動。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卓松盛,中聯辦副主任王志民,外交部駐港公署特派員宋哲,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鄧小平女兒鄧林、鄧榕等200多名嘉賓出席了開幕式。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三軍儀仗隊先為鄧小平銅像獻花,其后出席開幕式的嘉賓向鄧小平塑像鞠躬。鄧林致辭時說,可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到香港參加展覽的開幕,感到非常高興和激動,代表全家向主辦單位、大力支持的香港各界及到場的來賓致以感謝。

  鄧小平晚年常查看港地圖

  鄧林說:「晚年父親經常看關於香港的消息和報告,每天翻閱很多香港報紙,香港地圖一直放在他的案頭,他時常在地圖上仔細查看香港的山山水水。」

  四度取道對港有深厚感情

  她說,父親一生與香港有着不解之緣:「他第一次經過香港是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那時候他還是一個懷揣着救國夢想的少年。此后,因從事革命活動的需要,父親曾4次取道香港,尽管新中國成立后,父親再也沒有來過,但他對香港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懷有難以割舍的牽挂。」

  眺望香港充滿深情和期望

  鄧林還說,父親曾兩次近距離眺望香港:「第一次是1984年春,他視察深圳,到文錦渡口岸,登上一座低矮的灰色邊防小樓,透過樓上簡陋的窗戶眺望香港,沒說一句話。第二次是1992年,再次到深圳的時候,皇崗口岸剛剛建好,那天風很大,原計劃停留不超過5分鐘,結果父親凝望着深圳河對面的香港,久久不願離去,他仍然沒有說話,但眼神中更加充滿深情和期望。」

  以圖文音像展現卓越貢獻

  「光輝歷程·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大型展覽以圖文展覽及音像展播的形式組成,通過《走出廣安》、《戎馬生涯》、《艱辛探索》、《非常歲月》、《開創偉業》、《平民愫懷》和《情繫香港》七個單元,對鄧小平的人生歷程的重要階段、重要事情和卓越貢獻作了全面反映。

  主辦機構特別精選了鄧小平不同歷史時期的400多幅精采圖片,并從鄧小平故居陳列館借調了部分珍貴文物,希望藉此真實地反映鄧小平在新中國成立、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精神風貌和偉大貢獻。展覽現場亦循環播放《小平與香港》專題影片,向市民展現這位世紀偉人的光輝一生,展現他所倡導的改革開放、「一國兩制」取得的偉大成就。

  展覽將展至本月23日,展覽期間,主辦機構特別準備鄧小平像章、明信片等極富收藏意義的紀念品贈送給前來參觀的市民存念。

  港人盛赞偉人開拓「一國兩制」

  在香港,你很難找到一個不知道鄧小平的人。無論的士司機或退休老者,都能說起鄧小平一生中的「三落三起」,以及這位世紀偉人對香港的諄諄情懷。

  「鄧小平是一個偉大的人。」的士司機王泰祥細數他所了解的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提出「一國兩制」、一生經歷千錘百煉……。

  曾德成:《基本法》創造性杰作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則現身說法。作為1949年生人,過去30多年來,曾經有多位人士親口對他說,是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改變了自己的一生,使其能夠有機會發揮所長,走向成功道路。

  在出席一個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的展覽時,曾德成稱:「改革開放為國家帶來富強,為人民帶來幸福,其成果也為香港回歸問題的圓滿解決,提供了理想條件。」他深切感到,尽管已逝世17年,但鄧小平的思想論說依然對香港有着指導作用:「在香港,鄧小平理論一直是我們實踐『一國兩制』,明確發展方向的依據。」20世紀80年代初,為實現國家和平統一,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并首先用於解決香港問題,為世界上和平解決爭端樹立了典範。

  曾德成也認為,鄧小平領導制訂了《基本法》這一創造性的杰作,為香港回歸后的依法施政和繁榮穩定奠定了基礎。而且,「鄧小平信任香港人能夠治理好香港,并勸勉香港人要有這個自信心」。

  「目前是香港政改的關鍵時期,我們都應該學習鄧小平的智慧,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爭拗,務實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立法會議員謝偉俊特意強調。「以香港人的角度來看,他設計的『一國兩制』使香港能平穩過渡到現在的繁榮穩定發展,這是獨特且有創意的一個想法。」市民李先生一邊看着鄧小平的資料照片,一邊說。新華社記者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