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长廊安装了全套物理监测仪,实时监控彩绘周边的温湿度、风速、光照等环境指标。本报记者孙戉摄
记者日前获悉,始建于清代的颐和园8000米园墙将全面系统“体检”,并根据“体检”结果进行修缮。目前已启动两期系统修缮工程,明年3月前,将修缮完成一半园墙。
据颐和园副园长邹颖介绍,公园北面园墙建于清乾隆时,东、南、西三面园墙建于光绪十七年,园墙长度一共8公里,主要为黄褐色虎皮石材质。虽然每年都要保养修缮园墙,但一直未进行系统性修缮。普遍存在墙体高矮不一、用料杂乱、墙体开裂、鼓闪的现象,大范围墙体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并出现局部坍塌现象。
今年起,颐和园将分期对园墙进行系统修缮。一期工程已于今年1月开工,从西门至南如意门段共1663延米。一期工程历时4个月,目前已经完工。上个月二期工程开工,从西门至北如意门段,涉及1886延米,预计明年3月完工。
系统修缮内容包括恢复虎皮石园墙,部分添配虎皮石,墙面恢复传统麻刀灰勾缝,恢复宝盒顶墙帽等。修缮款来自于市文物局近2800万元的专项资金。剩余的园墙也将陆续“体检”,进行系统修缮。
今年年底前,颐和园还将完成南湖岛景区的修缮工程。南湖岛位于昆明湖南部,与著名的十七孔桥相连,四面环水,视野广阔,是昆明湖中最佳的观景游览场所。岛上有包括涵虚堂、澹会轩等23座古建,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057平方米。岛上建筑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被毁,光绪时重修,新中国成立后也曾进行多次保养修缮。“除了涵虚堂2007年曾启动全面整修,其他建筑多年来均未修缮过,存在屋面漏雨、油饰剥落等现象,个别建筑还存在安全隐患。”有关负责人说。今年年底,南湖岛景区完成修缮后,将向游客开放,进行文化展示。
据了解,颐和园近年来加强文物古建保护的力度。2000年至今,投资总额超过500万元以上的大型修缮恢复工程有东宫门、听鹂馆、大船坞、耕织图以及排云殿、佛香阁、长廊、谐趣园、四大部洲、德和园等。耕织图景区修缮总投资超过1亿元,修缮后,颐和园景区逐步恢复清漪园时期的景观。
德和园景区去年修缮完成,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大修,也是规模最大、最科学严谨的一次。修缮后的德和园更加突出古建筑所蕴涵的科学性、历史性、艺术性和文化性,采取了文物原状陈列与现代博物馆展陈相结合、身临其境参观游览与科技文化体验互动相结合、静态展示与动态表演相结合的多元立体化展示方式。
此外,颐和园还实施万寿山园林生态保护工程,完善湖山生态系统,建立起生物多样性的园林生态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特别是2004年供配电及煤改电工程,颐和园结束了254年的燃煤采暖史,成为四季无烟的园林。
文保故事
保洁员发明“楹联除尘器”获专利
从清朝开始,颐和园就有保洁这一“编制”,颐和园内的保洁工作不简单,还有国家专利呢。
“我们天天都在为文物保洁,颐和园本身就是一件文物。”公园园务队队长吕高强说,颐和园内随处安放着不可移动文物,比如古建筑、石刻、石碑、壁画、彩画、拱桥、古墓、露陈器物、建筑构件等,大部分是砖石类文物。“使这些文化遗产保持清洁,其实也是一种文物保护。”吕高强说,比如常见的灰尘、鸟粪、游客丢弃的废弃物、杂草、藻类、苔藓地衣等,不及时清理,就会直接危害到文物,就像光洁的脸上长了黑斑。
清洁又不能伤害文物,保洁队员反复琢磨,开发出专为楹联保护罩除尘的工具,前不久拿到国家专利证书。
楹联是了解颐和园及其时代的重要线索,此前为了保护楹联,公园在其前方加装的扇形玻璃材质保护罩,由于是弧形结构,一般工具无法伸入其中,时间一长保护罩内侧的表面就有一层“尘埃膜”,就像生了“白内障”。保洁队员们发明的除尘器是弧形工字结构,一端为擦头,一端为手柄,除尘擦头部分加装了绒线护套,清洁时拿着手柄小心深入保护罩内侧,完美贴合,彻底解决保护罩内侧积尘难以清理的问题。(记者袁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