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28

香港如何拓貿易新天地

2014-09-04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 關家明

  金融海嘯之後, 保護主義升溫,世界貿易趑趄不前,各國互為壁壘,紛紛自組區域貿易聯盟,以期在世界經濟新秩序的重塑中早着先機。在亞太區內,正在磋商醞釀的「超級區域貿易平台」就有兩個:一個是TPP,即亞太區12個國家*之間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另一個是RCEP,即東盟成員國與另外6個和東盟訂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之間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從人口、 產值、貿易額算,兩大平台在全球的佔比都舉足輕重,可以視為一個小型的世界貿易組織。在當前世貿的「多哈回合」談判舉步維艱,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經濟秩序面臨大改組的情況下,這些協定若能達成,將會對香港、內地、亞太區以至全球經濟帶來深遠影響。

  不容忽視兩大貿易平台

  問題是香港並無加入這兩個平台,而中國內地也不在TPP的談判桌上。將來,如果哪一項協定落實而香港/內地被摒諸局外,其負面影響將不可小覷。

  從良好願望出發,香港最簡單的對策當然是盡量參與到兩大平台的談判桌上。但現實的情況是,這些平台的組合除了經濟貿易的聯繫外,也與地緣政治有關,甚至是國際政經勢力重組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入夥參與談判,除了當事國的意向,就得看香港本身的實力。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零關稅,商品、資金、信息進出自由,市場開放,而且奉行多邊主義和非歧視性貿易政策,與其他經濟體磋商貿易協定時,表面上沒有什麼特殊優惠條件可以向對手提供,減低了香港的吸引力。

  港中介平台仍有吸引力

  但事情不能看得過於簡單。雖然香港是個非常自由開放的經濟體,但也並非完全開放,某些貿易領域仍有一定的門檻和壁壘,特別是一些專業和商業服務,在市場准入、資格認證、標準鑑定、稅務安排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以當前貿易談判已從商品關稅減免轉向非關稅壁壘和非商品領域,如服務貿易、知識產權、環保、投資、勞工等方面,香港作為一個市場或者中介平台的價值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

  除了佔香港經濟93%的本地服務業市場,香港更是通往其他市場如內地的轉運點或門戶。內地在國際貿易談判的實力與香港的情況大不相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商品貿易國,第二大的經濟體,而且是增長最快和潛力最大的主要市場之一,在當前世界經濟增長乏力,歐、美、日等傳統市場復蘇緩慢的情況下,中國內地市場自是兵家必爭之地。

  香港和內地簽訂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是當前進入內地市場最深最廣的貿易協議,不但關乎產品貿易,更涵蓋幾乎所有的服務行業。如何利用好香港服務業的競爭力和CEPA等貿易平台作為參與區域貿易談判的籌碼,將決定香港在後金融海嘯時期區域貿易版圖的地位。

  註:*( 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智利、秘魯、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越南。)

  註:**(中國、韓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東盟10國: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越南、柬埔寨、老撾、泰國、緬甸。)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