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轻灵,随拨随应”,小孩脏腑稍微一拨就转动起来,用捏脊等手法效果显著
貼敷,让药进入体内,治疗疾患
兒童脾胃不好、腎氣不足、內熱比較大等先天稟賦的疾患,常讓家長揪心。古代中醫提倡12歲前通過中醫調理方法解決。中醫專家彭鑫博士將中醫養生引入了嬰幼兒健康保健,以捏脊、按摩和外敷等中國傳統中醫古法來調理嬰幼兒臟腑,讓孩子遠離疾病、健康成長。香港商報記者 林濤 宋君
明代中醫張景岳,在其所著《景岳全書》小兒則里提出一種理念,兒童在12歲前如果有先天稟賦的問題,如脾胃不好、腎氣不足、內熱較大等問題最好在12歲前全解決,因為12歲之前孩子的病不會特別多和雜。
天生羸弱的小孩通過中醫的調理,慢慢可以變得強健。從零到12歲,通過中醫給小孩打下牢固基礎,把先天不足彌補,對孩子一輩子的健康有益。
自然療法是用天然的器具或者草藥治病的方法。中醫利用大自然的平衡關系,幫助身體把不平衡的地方調整平衡,不會傷及孩子的內臟,比較安全、可靠。但也要注意,不是所有中醫自然療法都適合孩子,捏脊按摩、外敷、艾灸等方法對孩子而言是比較安全的方法。
捏脊按摩退燒
孩子的臟腑是常輕靈的,中醫上叫做「臟腑輕靈,隨撥隨應」,它不像成年人臟腑淤滯地較多,較重濁,小孩臟腑只要稍微一撥就轉動起來,用一些手法效果就很好。小孩四肢經絡、四肢百骸上的穴位跟內臟連通性都非常好,就是貫通性非常好。所以說通過中醫的方法,就是「揣其外而治其內」,通過外在的按摩也好、導引也好,可以幫助調整孩子的內臟。彭鑫表示,嬰兒期就可以進行推拿、按摩了。
幾年前他遇到一個孩子,發燒輸液幾天沒好,徵得孩子父母同意,他開始給孩子捏脊。與肺腧穴相平的、后背肩胛骨周圍,一般會非常疼,因為穴位對應的是內在的肺經,孩子咳嗽、發熱都與這個有關系。他在這塊稍微加重了一下力度,孩子就哭了。哭得特別厲害,緊接著孩子就出了一身汗,捏完10分鐘后孩子就開始退燒了。這叫汗出而愈。效果非常快,也非常好。
捏脊的具體手法是,讓孩子趴著,然后用兩手在孩子背部一點一點把皮膚捏起來往上濣,濣完一邊這是一次,第二次也是從底下往上。
通過捏脊刺激背后的穴位,然后通過刺激來調整內臟。因為中醫認為背為陽、俯為陰,陰陽是相互貫通的,通過調理后背的這些穴位,可以調理臟腑。他建議最好每天都能為孩子捏脊10分鐘左右。手法輕柔捏脊可以幫助孩子改善消化不良、促進消化,如孩子發燒、感冒,手法可以重一些。
外敷拔寒氣
孩子的肚子容易著涼,有的孩子特別容易腹瀉。中醫有一種方法:把顆粒大的粗鹽放在鐵鍋上炒,炒很熱之后用布包起來,濣到孩子的肚臍上,就可以把腸胃里面的寒氣給它拔出來。
這個方法就是用現代科學也可以解釋得通,首先是胃里有寒,造成氣血循環不暢。用熱的東西一熱敷,這叫外敷,此法可讓局部的血液運行地好又通暢,腸胃就會蠕動起來。第二是鹽,尤其是海鹽經過炒以后,它結晶里面的水會蒸發一些,放在受寒的肚子上可以把濕氣拔出來,乾燥劑通常就是把粗鹽炒熱了之后制作而成,它可以吸收水分。水分就是中醫講的濕氣。
貼敷通過皮膚給藥
用一定的藥物或者是日常生活用品把它跟人的皮膚接觸,然后起到一定的作用,這叫貼敷或者外敷。像「三九」和「三伏天」,我們有「三伏貼」、「三九貼」,這個就是通過特定的穴位把藥物敷上之后,然后讓藥進入體內,通過皮膚給藥;而拔罐和刮痧也可以治療一些小孩的病。
針灸艾灸療疾
針就是針刺,如果是4歲前的孩子,古醫書記載容易破氣,對孩子不好。但是彭鑫研究發現,有一些小孩吹空調后面癱了,卻可以用針灸來治,效果挺好。
現在很多老百姓家里常用灸法,彭鑫說,他以前幫一個韓國朋友治病,在針灸科給朋友針灸時,發現他足三里有兩個斑點,是從小媽媽就用艾絨點著了之后熏足三里后留下了痕跡。可見中國的醫術傳到日本、韓國、東南亞等,那些國家的人們非常喜歡,并且經常使用。從小給孩子用艾灸熏足三里可以強壯脾胃,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