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汤一介(左)、乐黛云夫妇向北京大学捐赠图书(2011年9月16日摄)。
9月9日晚,着名学者、北大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
汤一介于1927年生于天津,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汤一介是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性人物之一,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儒藏》编纂中心主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
新华社发(孙德利摄)
北京大学师生怀念哲学巨匠汤一介
中新社北京9月10日电 (记者 马海燕)着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知名教授汤一介因病医治无效,於9月9日21时许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消息传来,北大师生悲痛不已。
在汤一介北大朗润园的居所外,淡雅花束寄托着慕名而来者的哀思。在网论坛上,在微信、微博等客户端,学生们都在转发消息并问候,“先生一路走好!”“大师又少了一位。”
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说,在教师节前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可亲、可近、可爱的老师,是北大师生的损失,也是中国哲学界的一大损失。
“先生走的时候,亲人、学生、朋友都在北医三院守候,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先生走得很安详。”王博告诉中新社记者,先生本质上就是一介书生,书生本色是求知、思考,先生这一辈子都在读书、教书、写书、做学问、带学生,心忧天下,提携後辈。他的离去更带给我们一种思考:今天後辈该如何继承前代知识分子的坚守和风骨。
汤一介於1927年生於天津,1951年毕业於北京大学哲学系,是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性人物之一。北大官方发布的讣告概括其一生的身份包括“着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儒藏》编纂与研究重大专项首席专家、《儒藏》总编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荣誉博士、日本关西大学荣誉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孔子文化奖、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足见其学术地位与声誉。
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汤一介着力於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基本命题阐释儒学,使之有益於当今世界。今年5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视察北大,与其促膝谈心,赞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很大贡献。
汤一介被公认为新时期国学的领军者,常被冠以“大师”头 ,但汤一介本人生前却说:“我不是大师,现在没有大师,原因是我们没有提出一套理论,让世界上都承认,还没有出过一本类似《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已影响西方世界上百年的着作。”
得知先生去世时,学生杨浩正受先生之命在湖北黄梅参加先生之父汤用彤纪念馆的落成丁式。身为“80後”的杨浩说,先生对自己就如同祖父,亲切如家人,生活上各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学习上要求严格,“他希望我们能安心做学问,不要染上浮躁之气。”
杨浩先跟着先生参与《儒藏》编纂,毕业後留校研究汤用彤的学术思想,又参与整理《汤一介全集》,“7月中旬前还常常去先生家,每次见面先生都催我们尽快把手头的书完成好交给他看。”
晚年汤一介全身心投入《儒藏》的编纂工作。“我今後10年可以用五句话概括:一是把《儒藏》(精华编)编好,二要把儒学研究院做好,三是要把和现实有关的课题做好,四是要把研究生带好,五是把和国外的学术交流做好。”2004年《儒藏》启动时,汤一介曾表示。
杨浩说,让先生欣慰的是,今年上半年,《儒藏》出齐一百?,《汤一介全集》十卷本出版,《汤用彤全集》也出齐十一卷。
“我的名字叫‘一介’,大概是父亲希望我做一个书生,我实际也算是做了一个书生吧。”汤一介曾说。
北大将在该校人文学苑设立灵堂,9月11日至14日接受吊唁,9月15日在八宝山殡丁馆举行遗体告别丁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