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16日电 (记者 邢利宇)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日前在教师节谈到学生教材中的诗词问题,引起社会对传统诗词的关注。
16日,一场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当代中华诗词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70余位来自北大、清华、复旦、澳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近20所高等院校和相关机构的诗家学者与会。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士林在会上指出,中西文化的本质区别在於理性文化与诗性文化的不同。真正解决环境生态危机和文化价值危机,需要扭转西方理性文化的基本理念和行为模式。植根於中华民族的诗性生产生活方式,是真正可持续的和面向未来的。
“当代中华诗词是中国古代诗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承与延续,要努力承担起发扬和光大中国诗性文化的‘国家职责’”,刘士林说。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仁圭也认为,中华诗词作为民族诗性文化的精神滋养,具有其他艺术样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当代古体诗词创作与当代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为什么有些诗词作品很难打动读者?赵仁圭认为,作者缺少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是主要原因。“要反映当代重大事件,就要紧密地抓住历史机遇。”
赵仁圭建议,诗人借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之际,创作一些抗战题材的诗词。同时,由中华诗词研究院主编一套《抗日战争诗钞》,收集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时期,前辈诗人学者感人至深的抗战诗篇。
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郑伯农也在当日指出,近年来中华诗词新作每年几十万首,但精品少,尤其缺乏能引起全社会普遍震撼的力作。而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一般都满足两个条件:顺历史前进的潮流而动;对广大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
研讨会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诗词研究院院长袁行霈主持。与会诗家学者还在研讨会上对中国国学中心与中央电视台共同摄制的系列电视纪录片《诗行天下·山水雅集》进行了研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