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阿里巴巴成功上市后,概念股的作用或許已經功成身退,焦點已經重回上市主體身上。阿里巴巴成功上市,中國投資者百感交雜,為何股份不是在中國市場上市?其實,中國不少早期成立的互聯網科技企業,在命運的安排下,已經注定與中國股市無緣。
中國IT企業多海外挂牌
中國的互聯網產業成立之初,不少投資人并不看好,只有相對成熟的市場,如美國及日本等走得較前,當地的投資者因預先經歷過產業的高速增長期,洞悉先機,才願意冒險,下注中國的互聯網產業。上周五,阿里巴巴上市前的一刻,筆者接受一家內地媒體的訪問,訪談前,電視台特別播放了軟銀孫正義說的一句話,大概意思是指,當年兩千萬美元的投資,變成當今幾百億美元的有價證券,眾人莫不羨慕稱奇,但是回想在當年,要拿出兩千萬美元投入阿里巴巴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是多麼的冒險!
外資股東的參與,注定了企業未來上市之路,也必須離開A股走出去。走出去有什麼結果?就是絕大多數國人包括投資者均無法分享企業成長的果實。
阿里巴巴上市之際,亞洲投資者早前的新股認購行動,差不多是全軍覆沒。除了部分機構投資者獲配股份之外,許多投資者投下「百億」美元的訂單,最終也是空手而回。大家可以做的,就是在阿里巴巴上市當天,不眠不休,盯着報價系統,進行交易。股價飆升對亞洲區的投資者是痛苦之時刻,不買進就沒法建倉,但是價格這麼高,不能說沒有風險,特別是短線風險。
投資者蜜月期短暫
阿里巴巴的理念是「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反映出長線發展的積極心態,不過投資市場是無情的,投資者是沒耐性及貪心的,他們不單要長線獲利,中線,甚至是短線也不可以錯過賺錢的機會,任何偏差,他們都會用拋售「股價」作為懲罰企業管理層的手段。
馬雲曾說過明天是艱苦的,筆者認為阿里巴巴上市后,各種模式的新挑戰也將逐步涌現,與投資者的蜜月期也將逝去。
特邀作者 溫天納 資深投資銀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