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29日电 题:旅德画家萧瀚:心安之处是故乡
作者 冉文娟
1989年,旅德画家萧瀚在德国麦帕市举办画展,时任市长的吕步迈先生在一幅悬挂的中国地图前向来宾介绍:“这位画家来自中国的扬子江畔”。
这是萧瀚日前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起的一段让他难忘的往事。
10月1日,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之际,由国务院侨办和文化部联合主办的“全球华人书画展”将在北京亮相,其中包括萧瀚的作品。
“我们那一代旅居海外的艺术家,在与母体文化隔断的环境中,筚路蓝缕,历经了非常艰辛的奋斗历程。”萧瀚于上个世纪80年末期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德国,最初的几年,因语言和文化的隔膜,生活中“尴尬”不断。
“我平时随身带着笔和纸,比如要去火车站,就在纸上画上铁轨、火车和房子,然後拿给司机看,他便明白我的意思。”在超市买东西时看不懂德文标识,萧瀚常把糖和面粉弄混,把芥末买成牙膏。因为语言障碍,他甚至被称为“国际聋哑人”。
在各种困难之下,萧瀚立志要改变自己的绘画风格,学习西方艺术中的有益养分,寻求艺术的创新和变化。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游到彼岸,不然就会沉没。”从此,霜晨雨暮,他开始了孜孜不倦的求索。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如何创新”成了萧瀚着力研究的课题。当时,西方艺术家认为,中国的宣纸展现不了丰富绚丽的色彩,萧瀚并不认可。他不希望自己亦步亦趋,一味盲从西方的绘画理念。如何突破西方人的色彩观念及其绘画技法便成了他昼思夜想的问题。“就像炒菜一样,要有自己的烹饪法,要做出风味独特的菜。”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萧瀚独创了“积彩色调水墨画”,探索出了一条以中国传统为基础,兼具意象和印象色彩的水墨画新路。他的画作以鲜明的粉色和水性色交错使用,并多次以透明的色彩沉积,以及浓烈之色覆盖迭加。色调有音乐的?律感,绚丽多彩和繁复统一有机契合,形成一种可与西画媲美而又别具色彩?味的独特风格。
这一技法从萌芽到走向成熟,萧瀚花费了十年心血。他说,“我要用色彩体现世界的光辉,中国的笔和墨一样也可以展现绚丽的色彩。”
“我们带着母体文化,但又面临着强大的西方文化的压力,在互相碰撞的时候,我既要保持母体文化的根,又要把两者融合。但正是这两者,成就了今天的我。”
萧瀚独特的创作风格得到了西方艺术圈的认可,他也逐渐在国际画坛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用“积彩色调”技法创作的多幅表现中国风光的山水画让西方人看到了古朴典雅的中国景观,而他用画笔描摹欧洲美丽风光的《欧洲之春》也被欧洲理事会会长收藏。“这幅画表达了中国画家所感受的欧洲春天,一个美好和平的欧洲。”
2003年,萧瀚回到阔别已久的中国。“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国的发展太快了,中国赶上了世界的步伐。”
为了让海外艺术的多元化更好地在华夏传播,方便海外华人画家归国交流沟通,萧瀚在北京创办了“海华归画院”。他说,华人艺术家在海外奋斗多年,他们为中国艺术与世界艺术的融合架构了桥梁,这样的平台有利於实现书画领域的百花齐放。
“早年在海外,身在异乡思故乡;现在觉得心安之处皆故乡。”萧瀚说,带着多年探索经验归国,能让我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将之传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