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調查發現,中國內地多個省份、城市存在新建辦公樓被長期空置或爛尾的現象。這似乎可理解為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去年7月聯合下發的《關於黨政機關停止新建樓堂館所和清理辦公用房的通知》正在「發揮作用」,該文件規定,「五年內禁止以任何形式和理由進行新建活動……對於已經批准但尚未開工的項目也一律叫停」。
問題是,叫停之后,下一步該怎麼辦?
如果是出於正常的經濟考量,下一步當然是要引入第三方機構,將政府新建的镕置房產作價拍賣掉,所得悉數入賬公共財政。難辦的是,這些镕置政府辦公樓存在大量產權不明晰、審批手續不全的麻煩,使得無法用正常的市場手段處理。例如,剛被曝光「因镕置而幾成放羊場」的安徽蕭縣新政府大樓,就是當地政府為了規避「上級審批難、審批周期長」,而在2008年以開發商墊資修建的方式動工的,開發商獲得的好處是不經招標便可獲得多位於老城區繁華地段的政府地塊。值得一提的是,在蕭縣啟建辦公樓的前一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已連續6年在國務院廉政工作會議上重申「限建」問題,可一次次措辭嚴厲的行文也都擋不住蕭縣新辦公樓及其他地方政府辦公樓的崛起。這當然也能解釋為何清理豪華衙門的工作從1988年開始便一提再提卻總是陷入不了了之的困境,因為它往往還與違反相應審批手續、違法挪用資金和徵用土地有關系,夾雜著太多的利益關系。
回到問題的根本,要讓「停止」變成一道有效的政令,唯一的辦法是從頭追溯責任。馬上成立由中央政府牽頭的工作組,對各地「停工、僵持、镕置」的新建辦公樓進行排查、統計、審核,對造成違建、違規現象的決策者該問責問責、該處分處分,使后來者再無造次的膽量和可鑽的孔子。然后,才是以市場化的方式盤活镕置辦公樓,讓取之於民的豪華真正用之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