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復一年,股市周而復始,一些股市中流傳的故事也在周而復始。
在各家媒體紛紛預測本周一滬港通正式開閘之際,上周五的證監會發布會對這一事宜表態非常低調,而港交所索性潑上一盆“冷水”,稱截至目前港交所尚未取得滬港通的相關批準。消息引發A股周一回調,滬指非常配合的“下探”了60日線。
不過在港交所剛剛表態完,就仍有機構開始猜測,可能推遲至“11月下旬”開閘,新一輪的預測大賽又開始上演。
說到這兒,一些善于總結的投資者忽然覺得與去年的某些情景有些雷同。在上一次IPO暫停發行的期間,部分機構與媒體也是周而復始的猜測“IPO重啟”的時間,而A股也異常配合的屢次上演“狼來了”的故事。
作為“港股直通車”的替代版,投資者對于這一新事物無疑充滿了想象:比如有投資者憧憬滬港通會帶來大量外資進場,從而讓A股更順暢的跨入牛市,而A股和H股同股同價,也將帶來難得的套利機會,不過也有投資者擔心滬港通開閘,反而是利好變利空,A股說不定會止不住跌勢。
不過正如“IPO重啟”后A股趨于平淡類似,指望滬港通帶來A股大漲或者大跌可能也只是投資者“一廂情愿”的想法。
可以給投資者算一筆賬,如果境內外的投資者都用足額度的話,那么滬港通給內地股市帶來的資金實際上只有500億元,每天允許的資金流入上限是25億元。而目前上證所的流通市值超過15萬億元,平均每天的交易額在1500億元以上,在這個數字面前,每天25億元的滬港通規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還有更實際的問題需要考慮,比如A股與港股之間的差異依然存在,而機構會否在開閘之際就大舉購入A股還尚待探究。
而目前,A股的基本面依然謹慎,而年末還有40多家IPO待發,同時基金的倉位已經幾近頂配,目前在基金開始猶豫是否要出貨的時機,海外機構是否會來接貨也是值得商榷的問題。
實際上,暫時不開閘也并不是件壞事,而A股也可趁著這“偷得半日閑”的光景休整休整,如果指數上去了,說不定就如當初IPO重啟“半夜雞叫”一樣,滬港通也會“靜悄悄”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