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5

曾慶明四季養生談 冬季進補先識補藥

2014-11-03
来源:香港商報

  深圳羅湖中醫院院長曾慶明先生自稱「鐵桿中醫」。他是廣東省名中醫,醫術精湛同時熱心傳播中醫藥知識,也說這是現代中醫人應盡的職責。他的文章從QQ群、到微博到微信,粉絲眾多,以他名字命名的「曾慶明中醫工作室」實名開通的微信公共平臺,實現微信、微博、QQ群等資源的整合及共享,分門別類,易於查找,互動性強,覆蓋面廣,受益更多民眾。曾先生亦多次為本報讀者撰寫稿件,答疑解惑。從本期開始,分期連續刊載曾先生四季養生的系列文章,從基本做起,頤養身心,康健體魄。香港商報記者 林濤

  要樹立正確的養生觀,首先要明確「補藥」的概念--什麼叫補藥?中醫是從宏觀上、總體上的陰陽平衡來認識這個問題,講的是中藥的藥性和藥味。所以,我們講養生就是講進補和中藥的藥性、藥味的關系,怎麼鑒定中藥?為什麼中藥對人體有治療作用和補益作用。

  藥性與藥味

  藥物講究藥性與藥味,首先要明白,無論是藥性、藥味,都是一種抽象的概念。

  所謂藥性,就是寒、熱、溫、涼、平五種屬性,寒和涼的清熱、瀉火,還能補陰;溫和熱的能驅寒、補氣,還能補陽;平的藥比較多,不涼也不熱,不瀉也不補,男女老少都能吃。

  藥味分六種:酸、苦、甘、辛、鹹、淡。就藥物的味而言,它源於味道,而實際高於味道。

  味辛的東西能夠發散、流動,比如生薑,能治感冒;甘甜的,能夠補陰、補五臟。人參、鹿茸都屬甘味;苦能清熱降火,黃連最苦,能夠瀉火、解毒;鹹味入腎補腎,還能軟堅散結,多數動物藥如阿膠、鹿茸、海馬、胎盤、水魚、牡蠣等,味都是鹹的;淡味較平,能利濕健脾,茯苓是典型的味淡中藥,是補脾利濕的常用藥。

  藥性與藥味是中醫中的一個基本的概念,任何一種藥物、任何一種食物,都有「性」和「味」兩個方面,其功能和作用是「性」和「味」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補益的角度談這個問題,若味屬「甘」、性屬「溫」兩個特性結合在一起就是甘溫,有補氣、補血、補陽的作用;同樣道理,甘寒補陰生津和補血的作用,鹹寒就不僅補腎陰補腎精,而且還有軟堅散結的作用。穿山甲好,因為它抗癌,除了補的作用外,它味鹹能軟堅散結,而腫瘤是堅硬的有形腫塊,長得很快,得把它化掉、磨掉,穿山甲就有這種功效。中醫有「辛甘化陽,酸甘化陰」的理論,它的高明之處在於,與西藥的直接靜脈注射輸液補充不同,它是通過人體自身的變「化」,而補陰或補陽,生血或生陰。

  用藥物性味偏差糾正人體偏差

  在臨床上,用藥物性味的偏差能夠糾正人體因疾病而產生的偏差,就稱它為藥物。醫生為什麼用這個藥而不用哪個藥?就是因為藥性藥味有偏差,不同的偏差適合於不同偏差的疾病,就是因為有酸苦辛甘鹹淡藥味的不同,有溫熱涼寒平藥性不同。

  同時,人有涼體質、熱體質,有氣虛,有腎虛,就找相應補益藥物把這些偏差糾正過來,這才能起到補的作用。比如涼體質的人要用溫藥,熱體質的熱要用涼藥,人太熱了,給你點涼藥吃吃。其中如果我們用藥物性味的偏差來補充人體的不足,就稱之為補藥。藥物的偏差吃到人的肚子以后,能夠使人的不足得到改善,那就是補藥。比如血不足的,用甘寒的補血藥;氣不足的用甘溫的補氣藥;陽不足的,用甘溫的補陽藥。

  藥食同源 兩點不同

  其實,食物也有寒熱溫涼,酸苦甘辛鹹淡。食物和藥物的不同有兩點。

  第一,性味的偏差有大小,偏差大的多數是藥物,只能短期吃,是藥三分毒;偏差小是的食物,比較平和,要常年吃,以便積精蓄氣,保持元氣。 第二,吃到口里的口感。如果吃到嘴里,苦得要命,或味道甚差,根本沒有享受的感覺,多半不是食物,那是藥物;而天天吃、好吃的,多半是食物。所以,口感好的一般是食物,口感差的一般是藥物,當然也有口感差食物,比如苦瓜,口感好藥物,比如枸杞子。所以藥和食都能糾正人體的偏差,都能對人體起到補益的作用,站在這個角度看,中醫說藥食同源。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