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國家這些扶持政策看起來很美,由于申請門檻高、補貼資金杯水車薪、生源地限制、審批流程繁雜低效等原因,在現實執行過程中非常“殘酷”。
因此,政府除了要有政策、資金支持,同時也要在審批過程中減少相關程序。
近日,北京市十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印發〈北京地區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明確提出在北京地區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力爭2014~2017年累計引領不少于2.3萬名大學生在京創業。(《京華時報(微博)》11月11日)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大學畢業生將達到727萬,較2013年增加了28萬,畢業人數將再創新高,每年動輒幾百萬的畢業大軍投入到社會當中,必然會給社會就業帶來不少壓力,以創業促就業是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重要途徑,所以也就有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就業、出國、考研之外的第四選擇—創業。大學生創業其實不算什么新鮮事,比爾蓋茨在讀哈佛大學中途創業成就的神話就一直激勵著有創業夢想的年輕人。
數據調查顯示,我國大學畢業生進行過創業實踐嘗試的總體比例還不到15%,其中創業率更是不足1%,而美國大學生創業率達20%~23%,數據之低背后折射出來的是我國目前仍缺乏營造一個適宜校內外創業的政策環境。另外一方面現實則是,大學生面臨缺乏資金、社會經驗匱乏、人脈以及好項目等“先天不足”。因此畢業后選擇創業的也只有“鳳毛麟角”。大多人都在畢業之后選擇進入企業工作,有些人工作幾年等待各種條件成熟后再“下海”創業。
正因為大學生創業有“先天不足”,所以更需要政府的扶持。其實,國家相關部門一直非常鼓勵大學生創業,曾多次出臺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舉辦各種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如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吸引不少大學生報名參與。另外,在今年5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做好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就提到,從2014年至2017年,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這當中就提到要幫助和扶持更多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逐步提高高校畢業生創業比例。
雖然這些扶持政策看起來很美,由于申請門檻高、補貼資金杯水車薪、生源地限制、審批流程繁雜低效等原因,在現實執行過程中非常“殘酷”。如有些地方從項目學校申請登記,提供申請材料交到上級部門審批到整個審批流程走下來,到最終拿到創業補貼要一年時間,因此有學生感慨:“要等一年,項目早成黃花菜了”,另外創業資金補貼的“少”也是制約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這些原因之下,申請創業補貼成功者少之又少。如廣州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就曾透露,廣州每年申請享受創業補貼補助或申請小額貸款成功的均不超過10人。
因此,要鼓勵大學生創業,除了政府大力推廣政策支持,提高資金扶持額度外,同時政府也要在審批過程中減少相關程序,現在政府都在提倡簡政放權,簡化審批流程,大學生創業審批也希望政府也不要缺位,不要讓“大學生創業計劃”變成一個單純宣傳口號。當然大學生也要抓準時機,提高自己的創業計劃的含金量。唯有這樣才能充分釋放大學生的創業熱情,讓真正有夢想的大學生創業者“圓夢”。
(陳維澈)
作者:陳維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