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局域網”進入“互聯網” 中國體育步入深化改革“快車道”
中新社北京11月12日電 (記者 張子揚)有業界人士形容中國體育是“一個局域網,不是互聯網,走不進社會和市場”,已顯 化的管理體制制約著體育事業的活力和發展。中國官方近日提出和發布的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簡政放權”;“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審批,放寬賽事轉播權限制”等一系列政策,被視為中國體育發展破除體制藩籬,步入深化改革“快車道”的契機。
在今年4月舉行的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上,中國著名運動員、全國政協委員姚明指出,“體育競賽審批是影響中國體育賽事乃至體育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大瓶頸。應該取消體育競賽審批,讓市場主體自由投資賽事,激活體育市場,從而帶動體育產業和全民健身的發展,進而扭轉國民體質下滑的趨勢。”
在當下,體育賽事審批在各個項目中普遍存在,市場主體投資的商業賽事、友誼賽也不例外。有人說,體育領域多年來存在的種種弊端,通過姚明等名人呼吁,被逐步挖掘顯現出來。
需要看到的是,近些年中國體育在國際大賽上金牌越拿越多,社會滿意度卻未能呈現正相關聯系,彼此間甚至產生某種程度的錯位。
對此,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體育社會研究中心主任鮑明曉認為,“現在的中國體育是一個局域網,而不是互聯網。祗在自己的圈子里玩。走不進社會,走不進市場,成為制約體育發展的最大障礙。”
這種“關起門來辦體育”的封閉態勢,讓中國體育主管部門將各種體育賽事視作“內部事務”,一味強調從比賽中獲取成績,而忽視了賽事的多元功能。由此導致賽事服務大眾的意識欠缺,很多比賽成了不接地氣的“訓練賽”。而一些被大眾和市場認可的賽事,又受困於已經顯得 化的管理體制,活力未能充分釋放。
或許正是洞察到這些與建成體育強國不相匹配的發展路徑,官方在10月20日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調整風向標,努力讓中國體育的改革步入快車道。
參與了國務院關於體育改革研究與討論的鮑明曉告訴記者,此前體育發展突出的是金牌,普通民眾對體育改革和發展的成果享受不到位。“意見針對的都是外界關注的核心問題,比如賽事審批、電視轉播權、大型場館利用、職業體育聯盟等,都在意見中明確提出來,看得出是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另外,在體育機制和發展方式轉變方法上,意見突出強調了以市場的力量來破除條條框框。”
體育社會學家盧元鎮注意到,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賽事審批,對於中國體育的發展具有標志性意義,亦將是對體育系統內部的一次撬動。“中國體育改革進行了這么長時間,每次都是卡在這個地方。一些項目的職業化總是不能和世界接軌,也是由於賽事審批的既得利益者不肯放棄手中利益而導致的。”
自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由國務院主導的簡政放權改革向縱深推進,體育事業的深化改革也備受矚目,國務院相關意見的思路和方向與其他行業和領域正在進行的簡政放權改革一脈相承。
“我們這段時間以來已在穩步推進賽事改革,準備要出臺政策,實現負面清單管理,完善配套措施,加強事中和事後的監管。這就意味著將來體育賽事哪些需要審批,哪些不需要審批會有一個負面的清單,最大程度地約束亂審批、亂收費的現象。”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經濟司副司長陳恩堂說。
有觀察家同時指出,有了“頂層設計”還需“層層推動”。盡管從政策的字面看很激動人心,但如何落到實處,還需要多方面的配套改革,也不僅是體育部門一家的事情。祗有通過改革攻堅化解深層次矛盾、創造新的制度紅利,才能真正掌握改革和發展的主動權。
與此同時,部分賽事審批權取消之後,會不會有別的或明或暗的“審批”?賽事轉播權的壟斷能否被真正打破?如何建立和發展職業體育聯盟、誰來辦國家隊?
要想真正激活體育市場、做大體育產業、釋放和滿足民眾對於體育文化、休閑、健身的需求,中國體育的改革者們依然任重道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