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在進行神舟載人飛船、天舟貨運飛船、天宮空間目標飛行器、大推力運載火箭等研制的同時,全面加速建設空間環境模擬器等一系列大型地面配套科研基礎設備設施,以推進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
第10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珠海航展)14日進入第4天。記者從航展主辦參展商之一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正加速建設、服務於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大型地面配套科研基礎設備設施,主要包括北京空間技術研制試驗中心、航天飛行器回收著陸綜合研制試驗場、交會對接綜合試驗樓、空間環境模擬器等,其中,中國自主研制的空間環境模擬器已出口俄羅斯等航天強國。
北京空間技術研制試驗中心位於北京航天城,建筑面積達10馀萬平方米,擁有總裝與綜合電測、質量特性試驗、電磁兼容性試驗、力學環境試驗、空間環境模擬試驗等各類試驗設備,具有國際一流水平。
一座嶄新的、現代化的交會對接綜合試驗樓也在北京航天城拔地而起,提供科研人員在地面進行交會對接技術研制攻關;航天飛行器回收著陸綜合研制試驗場已在北京朱莊投入使用,旨在加強對飛船返回艙回收試驗的考核驗證;中國自主研發的新型臥式空間環境模擬器KM7已經投入正式使用,將極大提升空間環境試驗能力。
航天專家稱,這些模擬空間環境狀態并進行考核驗證的地面科研設備設施,是中國航天科研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航天科技實力的綜合體現,將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後續任務及中國應用衛星發展、月球乃至火星等行星際的深空探測計劃實施,提供堅實的資源保障和科研基礎。
作為中國航天科技工業主導力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承擔著中國全部戰略導彈武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載人航天器、深空探測器和應用衛星等研制任務。通過實施載人航天工程,該集團公司科研隊伍已先後攻克一大批系統級關鍵技術難題,突破并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這些關鍵核心技術主要包括:載人飛船返回控制技術、飛船返回艙氣動外形設計、返回艙舷窗防熱與密封結構技術、特大型降落傘技術、著陸緩沖技術、飛船流體冷卻回路系統方案與微重力下熱交換技術、飛船動力學分析與試驗技術、整船地面測試故障模擬再現及診斷技術、艙門機構和座椅緩沖系統、連接與分離機構技術、飛船返回總體技術與返回軌道技術等。
按照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規劃,將開展相對較大規模的空間科學實驗以及人類長期空間駐留及相關生理和醫學研究等,以掌握人類在太空長期生存、生活和工作等相關技術,并且系統間接口更為復雜,新技術多,攻關技術難度大幅提高。據了解,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載人航天科研隊伍,目前正循序漸進推進載人空間站工程的科研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工作,科研進展順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