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光棍節」到「剁手節」,一個網絡玩笑節日「雙十一」,自2012年191億元人民幣開啟神話,2013年更上一層樓達到362億元,571億元的2014年徹底狂歡了。
瘋狂過后,堆積如山的包裹、質量不滿意又或者是買完后悔的退貨商品,幾乎拖垮快遞業。低價促銷往往伴隨一時冲動,當網購漸成大眾日常理性消費,促銷的增長終會觸及「天花板」。
顯然阿里也已察覺,全面著手國際化。「雙十一」這天,光是美國Costco出售的一款鹽焗綜合堅果就8萬罐,如果將盒子疊起來,高度相當於32座美國帝國大廈那麼高。藉助天貓國際,阿里全力去淘寶化。假貨、劣質、廉價,對於在美國上市的阿里而言壓力山大,為了迎合美國投資者,去淘寶化增強他們對阿里未來的信心。
雖然戰績靚麗,但在全球市場上,阿里與海外的競爭對手還是差距不小。看看阿里財報,其國際零售業務2014年第3季度收入僅為4.19億元人民幣。起步國際化的馬雲再接再厲,隨即宣布支付寶上市,阿里勢必要讓中國人的消費席卷全球。
坐擁8億中國用戶的支付寶,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系統。通過支付寶,中國消費者更加便捷海淘。顯然,支付寶志向遠不止於此。支付寶掌握著一條接觸中國消費者的獨家「秘道」,「誘惑」中國人在感恩節、「黑色星期五」和「網購星期一」全球血拼,這對那些長期以來對中國消費者購買力垂涎三尺的海外商家而言極具吸引力。「雙十一」全天,支付寶交易1.97億筆,市場分析,美國PayPal市值預計350億美元,如果支付寶上市,估值也會在同一個量級上。
瘋狂落幕,571億元已是歷史,但未來的競爭絕非只看數字,如何構建多元、高質、完善的服務鏈條,這才是阿里在未來電商競爭的制勝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