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盼夜盼的滬港通終于開閘,A股如愿以償的盼來了海外資金。開閘首日,資金北上熱情爆棚,10分鐘之內就用去滬股通額度的60%。
雖然A股投資者仍在港股的門前徘徊,不過港交所主席李小加表示這才剛剛開始,一時表現不用太過在意,好戲還在后頭。
好戲應該真的還在后頭,甚至之后被期待的深港通可能都只是毛毛雨。細心的投資者發現,一直以來與滬港通一起提及的還有MSCI新興指數,雖然二季度投熱盼將A股納入其新興市場指數的愿望落空,但對外資有望大舉入市的期盼仍在。
說到這,滬港通開閘的意義更為明顯,A股已經開始邁出全球化步伐的第一步。當然,下一步的問題是,A股離全球通還有多遠?
還是先看看前輩們的經驗。根據近期高盛的研究報告,外匯管制嚴格的市場在納入MSCI 新興市場指數時多采用漸進式方法,從開始到完成通常需要7-10年時間。當年印尼、韓國、馬來西亞和中國臺灣分別用了9年、7年、10年和7年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
那么A股呢,對比海外股市納入MSCI指數的進程,目前完成近半。不過從前海人民幣業務開閘,再到滬港通開閘,A股全球通搭建似乎已經進入“高速路”。到底何時被納入,最值得期待的時間點莫過于2015年,因為MSCI表示,將在明年年中考慮是否將A股納入。
對于投資者來說,全球通了后A股該如何投資呢?其實萬變不離其宗,戒掉追漲殺跌的劣根,無論市場如何開放,盡管外資們喜歡藍籌股,不過無論外資還是本土資金,逐步成長的優質上市公司總是有市場的吧。
不過高興歸高興,得意忘形可就不對了,要知道,即使滬港通開閘,“額度充足及投資者廣泛采用”這兩大條件也是全球通路上的重要砝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