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盛讚座詿會貼市到位
「滬港通」開通近一星期,本報集合本港重要券商以及業界組織代表一同討論有關措施的運作、問題和未來發展,題目非常貼市,切合市場關注,嘉賓熱烈討論到不捨得散席離開。
座谈会现场
嘉賓讚題目定得好
向來精靈活潑、口齒伶俐的「芬姐」、香港工商專業協進會創會主席朱蓮芬,雖然身體近日出現一些小毛病,但答應了出席座談會的「芬姐」堅持在親友的陪伴下前來,精神看來不俗。她笑說:「香港商報為商界發言,題目定得很好,把握『滬港通』、期待『深港通』,最重要一點是在商言商。」
事實上,「芬姐」與香港商報是老朋友,據她透露,幾十年來到現在,一直每日閱讀香港商報。她說:「香港商報是我們(業界)要找的傳媒,對中央政策非常熟悉,相信在金融發展上有更多重要資訊披露。」
由於發言踴躍,不少嘉賓都有輕微超時,至中場休息時也不捨得離開香港中國商會位於灣仔中環中心的高層海景會議室,差點浪費了由皓天財經集團專程贊助和預備的茶點美食。不過,各位嘉賓其後都品嘗了幾十款的精緻可口的甜品、三文治等西式美食。
嘉賓都為資深的金融證券界高層,數十年來對本港財經媒體每日關注,其中金榮財富管理董事總經理、香港證券學會理事史理生,提到他對香港商報的認識。他說:「香港商報是香港很前衛的財經報章,在1995年商報是本港首份報章在財經版作風險披露,要投資者風險自負,且要求金融作者表明持牌人士身份,以及是否持有相關股份,商報應引以為榮。」他解釋,或許因他的一名行家朋友轉行去商報做投資版編輯,把相關專業知識帶進報館,帶領本港財經報章潮流。
香港商報記者黃兆琦
夏春:從行為金融看滬港通
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助理教授夏春從行為金融的角度來分析為什麼「滬港通」不如預期熱烈。夏春在香港大學開設行為金融課程,觀察到了很多有趣的現象。「我們曾經在課堂上討論過『滬港通』這個話題。我在今年夏天的時候預測過,『滬港通』在開通前大家是熱情高漲,滿心期待,但是開通的時候有可能不熱烈。」這不是單純的猜測,而是行為金融的嚴謹推理得出的。
「很多人以為香港的股民非常多。其實,香港民眾直接或者間接參與股市的比例是36%。」夏春說,香港炒股的人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多。而內地參與股市的比例就更低。「滬港通」開通不算暢旺,也可以理解。事實上,在很多發達國家,民眾參與股市的比例都相當低。例如意大利的比例不到20%。美國,作為最為活躍的股市之一,只有50%的國民有股票投資。因此,想當然地認為人口眾多的中國應該擁有大量活躍的股民,這一點是存在認知誤區的。
●選擇太多是難事
其次,選擇太多,也是難事。夏春引用研究數據指出,雖然大家都懂得分散風險的重要性,但是現實生活中95%的投資者只會買3至5隻股票,只有5%的投資者會買超過10隻以上的股票。投資者突然面對那麼多的投資標的,在短短一兩周內也反應不過來,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解釋了為什麼「滬港通」前三周交投不活躍的原因。
投資者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研究發現,投資者的投資經常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響。比如,投資者偏好選擇自己出生所在地的企業。或者,在某一個城市工作和生活過,也會影響他們的投資標的。甚至,生活的城市靠近上海,就會多買滬股。生活的城市靠近深圳,就會多買深股。「滬港通」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讓投資者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走出去了解其他地區的股票。但是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會短時間內在股市上反映出來。
●香港股市有希望
他最後分享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他的金融課程每一年都有投資模擬,通常學生會模擬投資香港股市買賣,最後比拼投資表吸納。今年的回報特別亮眼。「最好的一組學生,投資回報達到了52%,前三名的回報都超過了40%。」夏氏指出。
雖然只是模擬,但是全部沿用香港的實時報價,與市場走勢同步。這說明了香港的股市還是很有希望的。夏春希望藉這個數據,給投資者打打氣。
香港商報記者李逸嘉
郭家耀:外資人幣資產比例料升
中國銀盛證券首席策略師郭家耀昨表示,「滬港通」正式啟動後,將提供國際投資者重新配置手上資產的機會,預計「滬港通」開通後,他們手上人民幣資產的比例,將會大幅提升;隨著內地股民加強與國際金融市場的接觸,他們的投資習慣或會因而改變。
內地A股配置比例將增加
郭家耀表示,國際投資者目前對內地A股的配置比例可謂「相當之小」,「滬港通」正好給予他們契機,讓他們重新配置資產,提升手上擁有內地A股的比例,預期內地股市獲得新資金入市後,表現或會較現時為佳。郭家耀稱,隨著「滬港通」啟動,內地資金將可獲得更多渠道,走進國際市場,同時為國際投資者提供誘因,提升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比例。
「滬港通」啟動後,反應遠較市場冷淡。對此,郭家耀分析,不少持有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的基金,在2007年建議啟動「港股直通車」期間曾經蒙受損失,故是次即使「滬港通」真的落實推出,他們的投資意欲亦變得相當審慎,故是次反應冷淡並不十分意外。他估計,由於當前內地及香港股市的估值遠較國際市場為低,「滬港通」的推出,將提供機會予投資者重新吸納中港證券。
改變內地散戶投資習慣
他亦認為,當前內地散戶的投資習慣仍然相當具投機性,相反國際投資者則以「價值型」為主,但隨著「滬港通」啟動,上述情況將會改變,可降低內地股市的波動性之餘,內地股市長遠亦可健康發展。
香港商報記者鄺偉軒
李惟宏:機遇與挑戰並存
「滬港通」誰最受惠?無疑,本地券商不是最受惠那一群。大唐金融高級副總裁李惟宏說,香港有500多家券商,但參與「滬港通」的不到100家,原因是做這項目需要大量投入和宣傳,本地小型券商相對謹慎。不過,長遠來看是件好事,有助本地券商打造一條龍金融服務。
本地券商:先等一等
李惟宏說,「滬港通」對不同公司有不同的機遇和挑戰。對大中型券商而言,前期準備工夫做了,等待收成,投資渠道放寬後,客戶群自然會增多,除會增開「深港通」外,日後內地還會開放商品交易所等,生意自然會旺起來;相反,本地小型券商很少踏足「滬港通」業務,主要是未見到「滬港通」實際反應,前期投入推廣等花費又不菲,所以很多都是先等一等。
此外,為迎戰「滬港通」,業界傭金戰打響,大唐金融為提高競爭力,推出買A股3個月免傭,雖不是「最狠」那個,但也「挺傷」。李惟宏說,除傭金戰外,還面臨稅務問題,這些挑戰都要慢慢去適應。
三年後見高潮
從長遠來看,本地券商還是很有機遇的,除經紀業務外,以後還可以往資產管理業務發展,藉此打造一條龍服務的金融企業。他說,業界正等待三年後的「滬港通」高潮,屆時將受益匪淺。
香港商報記者張威紅
史理生:通車3年內料A股創新高
金榮財富管理董事總經理兼香港證券學會理事史理生昨在論壇中表示,「滬港通」通車後令香港金融市場更靈活,亦提供更多對沖機會。除A股及H股對沖,基金還可實行包括A股市場在內的跨國跨市場對沖,此將大大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另一功用是維護香港金融市場穩定,假使香港出現事態,中國可透過「滬港通」用盡港股通額度,以吸引全球力量吸納港股。
史理生又認為,「滬港通」在協助人民幣國際化有獨特角色,因為中國雖與不少國家達成貨幣互換協議,中國過去兩年在全球貨幣支付排名由第14位升至第7位,但協議只能幫助人民幣進行定價及結算,未能做到流通性及形成投資價值,「滬港通」正好填補這個空缺。
流動性及市場深度增加
他指離岸人民幣目前不能返回內地,但離岸欠缺投資選擇,只能在銀行收取低息及購買人民幣債券,回報率有限,「滬港通」給予個人、商人以至國家投資渠道,爭取更高回報率。他認為「滬港通」開通後,人民幣流動性及市場深度增加,下一步可實現資本帳開放,港元亦可改跟人民幣掛鈎。總括而言,「滬港通」對人民幣國際化歷程是突破性。
史理生又分析,美國現時主宰金融市場、政治及軍事,中國的冒起,尤其是人民幣未來的自由化,觸及美國的核心利益。故中國跟日本早年達成額度頗大的貨幣互換協議後,美國便挑起釣魚臺紛爭破壞兩國關係。現時美國在全球政局中用盡各種方法打擊中國,阻礙中國崛起,人民幣他日倘能成為國際貨幣,必定影響美國在全球金融掌控及政治霸權地位。
他指摘美國在佔領中環行動是背後黑手,試圖破壞一國兩制及拖慢中國經濟發展,譬如攻擊香港金融,例子是九七年金融風暴的狙擊行為。他直指今次佔中行動中香港金融市場已被掠奪一次,學生9月底衝擊政府總部時正值期指結算,絕對是有計劃的預謀,讓大鱷平倉離場。11月結算日快到,不排除再來類似行動,正如周二便發生衝擊立法會事件。
買高沽低是短暫現象
就「滬港通」的長遠發展,史理生表示:今天的利淡因素將成為他日利好因素,又指股市中有趁謠言入市,消息證實便獲利的智慧,「滬港通」開通後出現獲利回吐是健康現象。他指「滬港通」是非常好的設計,因將來額度會不斷增加,亦相信現有額度會很快被用盡,然而目前並不是適當時機讓這件事情發生。
史理生又引用上海黃金交易所2002年10月誕生,孕育黃金10年牛市的例子,推測「滬港通」誕生3年內,中國A股將創新高,短期只是回吐、波動、適應及觀察期。他認為沒有國際投資者現在還會追買美股,加上中國股市低廉,相信他們不會「買高沽低」。他相信現時金融市場「買高沽低」的現象是短暫性,長遠而言還是會被糾正的。
香港商報記者 陳輝
白又戈:滬港通不是救市措施
「滬港通」曾被外界喻為兩隊「解放軍」,一批南下,一批北上,聲勢鐵定浩蕩。然而,開閘四天沒有預期般理想,市場流言四起。申銀萬國(香港)副總經理白又戈認為,「滬港通」具有三大意義,並非單純的救市措施。
中資券商直接得益於「滬港通」,面對交投冷清,白又戈說,業界確實有不少負面言論,不過從一開始他就沒有將之解讀為救市措施,而是人民幣走出去的戰略部署之一。
從跟團到自由行
從國家層面看,「滬港通」打開了國家金融的一扇大門,以前海外資金進入內地只能「跟團」,即只能透過QFII或RQFII買A股,現在是「自由行」了,投資途徑變得更加有效。他說,此舉無疑會提高A股的流動性,明年有望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屆時能享受到更好的流動性溢價。
另外,「滬港通」是中港市場的深層次的融合,具有歷史意義。對香港而言,早期只是服務本地經濟,具代表性的是本土的恒生銀行(011),接下來香港開始走向世界,滙豐等國際巨企就來了,如今中港金融市場進一步融合,勾勒出來的藍圖足以讓世界垂涎,足以媲美美國市場。
其三,「滬港通」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環,也是處理龐大外匯儲備下的一盤子大棋。白又戈說,只有平衡多年累積的貿易順差,才能避免日本悲劇在中國重演,這樣中國崛起才不會半途而廢。
平衡貿易順差
他說,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是全球最大的貿易順差國,日圓國際化隨之開始。然而,時至今日,日圓的國際貨幣地位並沒有太大變化,無論是日圓在各國央行外匯儲備中的佔比、日圓國際債券的發行數量,還是日圓在全球外匯交易市場成交金額等指標,都無法與美元或歐元相提並論。
如今中國取代日本成本全球最大的貿易順差國,人民幣同樣有走出去的迫切性,但不能重蹈日圓老路。白又戈認為,日圓國際化失敗有兩大癥結,一是過度依賴美國消費市場,使日圓無法擺脫美元的魔咒;二是美元佔據國際貨幣體系的主導地位,令日本無法通過日圓國際化,將巨額貿易順差轉化為海外的直接投資。
白又戈說,「滬港通」並不是外界最先形容的兩隊解放軍,一批北上解放內地,一批南下解放香港,更多的是戰略意義,需要循序漸進。在持有美元並不意味財富的年代,中國尋求排洪,應充分認識自身擁有的大國地位和戰略優勢,避免將人民幣國際化錯誤地納入現有的國際經濟、金融的秩序和框架。
香港商報記者張威紅
陳丹丹:更好的還在後頭
【商會領袖】香港商報記者黃兆琦報道:滬港通開放本港與內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香港中國商會創會會長陳丹丹認為,措施的意義還在於為今後的深港通、內地香港基金互認等政策制度的陸續推出鋪平道路。
身兼中國海外投資年會顧問董事長的陳丹丹,昨日在座談會上致辭時說:「對內地及香港來說,此舉標誌著兩地在金融領域合作邁出重要一步;長遠而言,作為世界級金融中心,香港地位勢將更加穩固。展望未來發展,各界普遍認為,兩地證券『互聯互通』將隨滬港通得以實現,這一模式定會擴展至債券市場、商品及期貨三大領域。」
●期待債市商品市場互通
本港資本市場為全球最開放之一,聚集全世界投資者。陳丹丹指出,目前內地資本市場還處於比較封閉的狀態,國際投資者投資內地資本市場有額度控制,滬港通的開啟新增了一個國際投資者投資中國資本市場的管道,意味著通過香港平臺將有更多外資「引進來」。她說:「中國金融改革的總方向是國際化與市場化,秉持漸進與穩健的原則。而香港在中國金融漸進改革的進程中扮演著不可缺少的橋樑角色。中國資本市場的全面開放是國家一項長遠發展戰略,香港將在這一戰略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彰顯香港戰略地位
對內地而言,陳丹丹認為,滬港通的角色和作用是「中國資本市場的自貿區」,並為日後的改革和開放,包括深港通與內地香港基金互認等措施,起了承先啟後的作用。她強調,滬港通的開通並非是僅僅聯通了兩地資本市場,更重要的是借助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資訊中心的獨特地位,探索出一套中國金融漸進改革的有效辦法,為今後的深港通、內地香港基金互認等政策制度的陸續推出鋪平道路。她續說,滬港通促進上交所的各種遊戲規則與港交所接軌,走向國際化,及推進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進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陳丹丹說:「香港中國商會將以滬港通的開通為新契機,為海外投資者進入內地投資發展提供協助,為內地各省市及企業在香港及海外招商引資牽線搭橋,充分發揮香港在實施國家『走出去」、『引進來』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平臺作用,為推動中國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發揮積極作用。」
張葉麟:關注兩地投資文化碰撞
【香港商報訊】記者潘奕祺報道:滬港通直接引發中港兩地投資文化的碰撞與融合,皓天財經研究部總監張葉麟前瞻一個股壇現象稱:將來兩地上市公司需花更多工夫在跨境投資者關係(IR)上面。「因應資金南下,香港上市公司將會增加在內地做路演,及加強在內地媒體的信息傳播;因應資金北上,內地上市公司亦需要關注香港投資者的需求。」
●A股多敢死隊
滬港通開通數日,北向的資金較南向的資金積極,出現「北熱南冷」的情況,張葉麟分析背後的原因指,這是由於兩地投資者的結構及投資文化的不同。投資者需要「知己知彼」才方便做投資,上市公司亦需要「知己知彼」才方便吸引跨境投資者的眼球。
張氏談到:「內地投資者有80%是散戶,他們偏好細股和增長股,因為他們資金並不多,但港股通中能買到的港股都是大股,所以他們初步會持觀望態度。」內地投資者偏好以技術走勢揀股短炒,港股市場則由機構投資者主導,多數作長線投資,兩地投資者投資習慣不同,相信未來兩地投資者將會互相揣摩,而兩地市場投資風格的變化,料需時逐步反映出來。
●H股多機構大戶
「滬港通有利於改善A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並能為內地市場吸引更多的境外資金,帶來更多流動性。」張葉麟進一步解釋稱:「滬港通開車後,將會有香港市場投資者加入A股投資者的行列,而香港市場投資者中相當一部分為機構投資者,追求長期投資收益,更加注重和積極參與公司治理,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動A股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和投資者關係的改善,有利於內地上市的長遠發展。」
另一方面,張葉麟談到,滬港通開車後,相信距離深港通開車的日子並不遙遠,因為若深港通遲遲不開車,從香港來的海外資金會全流到上海股票市場,形成流動性不均,繼而造成滬深兩地股市價值的扭曲。他說:「在內地A股大開放的背景下,有了滬港通的經驗後,相信深港通為期不遠。」
朱蓮芬:滬港通是「福田口岸翻版」
【主席建言】香港商報記者李逸嘉報道:「回想當年,福田口岸開放的時候,也是有很多人持觀望態度,擔心效果好不好。結果,現在福田口岸成為內地與香港一個十分重要的樞紐,打消了所有人的疑慮。」工商專業協進會創會主席朱蓮芬昨日在論壇上對滬港通投下信心一票,她以當年福田口岸開放為喻,形容通車初期,「安全、暢通、平穩」應該放在第一位。
人稱「芬姐」的朱蓮芬稱,滬港通如同福田口岸的開放一樣,初期投資者因為不了解滬港通,要看清看楚,因而目前反應不算熱烈,這是一個緩慢的卻是必經的認知過程,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後,相信滬港通必然會受到市場的歡迎。
通車初期平穩為重
芬姐建言港交所:「為什麼這三天反應不太好?我認為有三點:首先是剛剛所講的,目前處於兩地的磨合期。文化不同,加上新的遊戲規則,需要時間讓投資者慢慢建立信任感和認同感。其次,推廣、宣傳及教育是非常必須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媒體對股民、對業界進行宣傳教育。」
更重要的是,股票在中國是政策市,而政策的傳播和解讀靠傳媒。「商報就是我們要找的傳媒。他們與內地中央高層及商界都保持非常密切的關係,對內地的金融市場十分熟悉。我相信商報以後會給我們更多的諮詢和教育。」
「就算我做了幾十年的全國政協,對於國家政策的分析也不如你們(香港商報)。所以商報要在對國家政策的報道和分析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芬姐謙虛地說。
給予港交所三建議
作為工商專業協進會創會主席、文化教育交流協進會會長,芬姐多年來為推動中港兩地商業活動作出卓越貢獻。她笑稱自己是香港商報的老朋友,幾十年來不離不棄,每天必讀商報,「就是因為商報在解讀中央政策上面有一手。」
滬港通只是一個開始,芬姐希望香港商報繼續發揮兩地經濟傳播宣傳的橋樑作用,尤其是在深港通方面能夠多一些前瞻性的報道及分析,多給投資者一些「貼士」,幫助投資者獲取更好的回報。
潘鐵珊:海外華僑籌謀滬港通
【中國專家】香港商報記者潘奕祺報道:滬港通的一個亮點就是讓海外投資者能通過正式渠道投資A股市場,其中參與度較高的包括海外華僑。海通國際(665)中國業務部主管潘鐵珊表示,消息公布以來,一直有跟海外的客戶溝通,得知許多有經濟實力的海外華僑都對滬港通非常感興趣,因為A股市場估值較海外股票市場便宜得多。
潘鐵珊說:「整體來說滬港通是個難得的機會,因為07年的時候曾傳出天津『開出』港股直通車,但最後未有下文,現在等了7年的時間,終於開通,但這輛車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比以前更成熟,更有效果。」他解釋指,一方面內地投資者能夠買賣港股,但最重要的是外國投資者也能透過港交所的平臺投資上海A股,意即香港把全世界的資金連接到國內資本市場,為人民幣和A股國際化踏出重要的一步。
期待打通兩地債市
目前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資金池約為10000多億的規模,潘鐵珊說:「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和滬股通的投資限額加起來大約也是10000多億,這正好能夠將海外的資金的出路打通。」他又指,滬港通的投資額度遲早會增加,只是時間的問題,而且未來的互聯互通並不只限於股票市場,展望未來兩地的債券市場都能夠打通。
潘鐵珊又提到,中國金融市場還有不足的地方,例如衍生工具市場的活躍程度還不夠,而滬港通則能夠加快內地衍生工具市場的發展。他說:「香港去年衍生工具市場的價值等於現貨市場的340%,遠高於內地的比例。」他強調,衍生工具不一定是高風險的商品,反而能夠對沖現貨市場的風險,並增加市場的流動性。他又提到,內地衍生工具市場只是剛起步,目前只有股指期貨,料未來會有股指期權等衍生工具出現。
對於滬港通的投資限制,潘鐵珊說:「A股的股指期貨是T+0交收,但現貨市場則是T+1交收,投資者買完現貨後不能即日沽貨,這對投資者進行對沖有一定的限制性,但預期未來這個限制可以慢慢打開。」另外,他又提到,內地的漲跌停板的機制,亦會阻礙了對沖的有效性,因為個股可以漲跌停,但股指則無停板機制。
深港通讓市場期待
「滬港通只是起步,當流程能夠穩定以後,深港通就很可能開車。」潘鐵珊說:「深港通更令人期待,因為深圳跟香港只是一河之隔,他們的投資習慣跟文化跟我們都比較接近,而且他們比較熟香港股票市場。」
溫天納:深港通1年內上議程
【投資銀行家】香港商報記者陳輝報道:「如果現在就判滬港通死刑,甚至稱其為『幽靈列車』有點兒誇張。」香港證券專業協會委員溫天納在論壇上為滬港通辯護,他認為滬港通慢熱,反而對深港通的啟動建立良好基礎,「未來一年深港通即使沒有開通,亦會排上議程。」
溫天納總結稱,滬港通通車後進程總體順利,深港通大概亦會在議程上面,但深港通跟滬港通還是不一樣的,譬如產品組合及外資參與情況。「滬港通開通後,深圳股市明顯是下一個目標。」溫天納指深港通開放什麼股票板塊,需視乎研究情況,雖然投資者期待開通熱炒的中小企及創業板,但內地投資者不一定覺得這些板塊要開放境外參與,故認為還須再作商討。
反為發展新產品契機
作為一名資深投資銀行家,溫氏認為滬港通慢熱,反而對深港通未來啟動建立良好基礎,深港通未來一年即使沒有開動,亦會排上議程。他又指現在市場比較平和的環境,是新產品發展的契機。
滬港通何時能轉熱?溫天納認為過程需時。滬股通方面,他覺得要3個月、半年甚至1年後,A股被納入國際指數內,就可能有數千億資金進入中國市場,他對滬股通遠景感到樂觀。至港股通,他指需要時間讓內地投資者熟悉港股,如同自由行政策亦要2到3年時間,讓內地旅客熟悉香港環境,才到香港盡情玩樂。
A股投資者冷對港股通
熟悉國情,幾乎天天上央視的他憶述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今年4月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宣布滬港股互聯互通政策,出乎市場意料之外,當時市場預期的是RQFII2(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的第二版)。
他指市場最初3個月的反應是預期有多少資金來香港,甚至估計有千億元,但他後來跟內地機構投資者與散戶討論,發現對方對投資港股意願很淡。主因是50萬人民幣入場門檻,此外在2007年港股直通車傳出後,機構投資者透過QDII(合格境外投資者)渠道去香港投資,結果遇到金融海嘯而虧大錢,導致「血流成河」。
他亦引述內地投資者談論買進港股的原因,對方指除非出現A股大漲,且大家都找不到新的投資渠道,同時間港股氣氛熾熱,才會買進港股,但現在明顯不是。
蔡思聰:港券商扣按金是個問題
滬港通啟動后,市場期待深港通亦可於短時間內迅速開通。香港證券商協會永遠名譽會長蔡思聰認為深港通可行,但要「一步一步」實踐,強調在中港證券市場邁向融合的過程中,要做好角色分配,不要過分盲目追求金融業的國際化。
蔡思聰表示,深港通「絕對可行」,但將來真的啟動深港通后,滬、深、港股市之間不應過度競爭,更不應盲目追求國際化,要慢慢嘗試,逐步揣摩自方向。他認為,內地股市可謂仍處「少年時期」,而在中港兩地股市逐步實現「互聯互通」的過程之中,或會出現技術問題,所有事宜應以「先行先試」形式處理,一步一步解決所有或會遇到的問題。
倘若日日爆額反會害怕
據資料顯示,目前滬股通每天的交易額度為130億元人民幣,至於港股通的交易額度則為105億元人民幣,但觀乎滬港通實施4天后,滬股通除了在首個交易日滿額以外,其餘數天全部未滿額,至於港股通的反應則更為冷淡,昨日港股通的使用額度更只有3.76億元人民幣,只占整體額度的不足2%。
中港投資者對滬港通的使用額度,遠較市場原先預期為低。蔡思聰對此并不感到十分失望,并且反映投資者并不盲目跟從單一利好消息入市,屬成熟表現。蔡思聰認為,當下中港股市仍未步入「牛市三期」,投資者尚未出現瘋狂入市的情況,近日滬港通的使用額度屬正常,「若(滬港通)日日爆額的話,我將會十分害怕」。
滬港通提出至今天得到實施只有約7個月時間,相關法規及制度尚未完善,令不少市場人士對兩地股市的互聯互通仍然抱有懷疑態度。對此,蔡思聰認為,滬港通的交易機制中需要調時間轉移而微調(Fine-tune),而港交所及證監會等監管機構亦應該有清晰指引,從而避免券商參與滬港通的過程中,陷入不必要的風險。
按金被扣影響資金調配
蔡思聰舉出例子,指出香港券商北向參與上海股市交易的過程中,遇到了按金被扣起,影響他們資金調配的問題。他說:「當下香港券商參與上海股市的投資時,均要繳付20%的按金,而相金按金均要被扣起長達45天,此舉對香港不少中小型券商來說,是一個莫大的問題。」他認為,監管機構應注視有關問題,從而讓他們更好地參與「滬股通」交易。
另一方面,不論上海及香港股市,散戶一般均比較投資,雖然勇於炒作,但風險承受能力卻存在頗大疑問,一旦遇上市況波動,或會令他們血本無歸。對此,蔡思聰認為,在落實中港股市互聯互通的過程中,應做好投資者教育,加深他們對投資的認識,從而提升他們對中港股市的熟悉程度。香港商報記者鄺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