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廣集民意 大埔研活化

2014-11-27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社區項目工作坊把發展概念方案製作成模型,進行公眾諮詢。    圖片由陳克勤提供

  大埔墟活化研究計劃由民建聯委託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社區項目工作坊,為大埔墟進行舊墟市活化及地區改善願景研究,探討居民對舊墟市活化的具體意願,並提供地區改善的建議。研究團隊期望透過計劃,提升居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質素,同時推動社會和經濟發展。   香港商報記者 王珈莉

  研究從環境、經濟、社會和文化角度,了解大埔墟不同的社區資源和特色,以及持份者對舊墟市活化的願景,並提出可實行的具體建議,改善區內的環境和生活質素。根據報告,研究分三階段進行。

  透過三階段研究收集民意

  階段一基線調查,透過參考近期人口、社會和經濟報告、規劃研究、實地考察(香港大學的學生及教授曾親自前往大埔舊墟,了解其實際環境)、區議會諮詢及收集市民意見,調查區內的交通、經濟、社會人口特徵等背景資料。階段二透過舉行三場的社區工作坊,收集公眾對舊墟活化的願景和建議,並製作中期報告書。階段三則深化中期報告中的建議,把資料和最後的發展概念方案製作成報告及模型,在區內進行巡迴展覽,收集居民意見。

  添配套令商旅元素互補

  報告分析大埔墟現有的優勢、劣項、機遇及危機,指出大埔墟自60年代晚期開始新市鎮規劃,現已發展成完善的現代化市鎮;區內的景點集中於富善街一帶,成功吸引不少居民及旅客前往。然而,區內與周邊地帶的連接性較低,車位不足和人車爭路等交通問題,影響居民的生活質素。另外,林村河河濱是優質的公共空間,只要有適當的配套,長遠可與大埔墟內的商業和旅遊元素互補。但若要持續改善居民的生活質素,同時需提升大埔墟的樓宇質素,因陸鄉里的舊樓較多,且未有適當維修,成為區內的隱憂。

  研究團隊亦透過工作坊向居民收集對地區問題、社區特色、古物古蹟及交通方面的意見。居民普遍認為,舊墟難與新墟競爭,認為高度限制約束土地發展,應適當放寬,甚至取消,以便重新規劃土地,增加公共空間;區內較早建造的低層房屋被後期建造的多層樓宇包圍,區內產生的污濁空氣不易散去,影響區內環境;應連結分散的古蹟,如文武廟、火車博物館、林村等,以推廣旅遊業。

  倡增建停車場行車橋疏導

  居民亦抱怨區內泊車位不足,特別是舊墟附近難以泊車,同時提及商店違例泊車及上落貨的問題,他們建議應加建停車場及收地建停車場。居民又指出,連接林村河兩岸的行車橋不敷應用,分別提出將現時人行的廣福橋改裝成行車橋;增建新行車橋及擴闊現有行車橋等方案。若增加行車橋,車輛可使用廣福道跨越河道,分擔現時廣福道與寶鄉街主幹道的過河車流量,紓緩陸鄉里以北寶鄉街的交通負荷;又建議在高架新行車橋下設行人路,將行人和汽車分開。

  綜合基線資料及居民意見,研究團隊設計了系統建議方案,包括增加行車橋、將懷義街轉為行人專區和大埔墟旅客步行徑,在改善區內環境的同時顧及各持份者的需求。

  打通行人區與商業區

  研究團隊指出,由於現時懷義街已有活躍的商業活動,懷義街行人專用區可將富善街行人專區和大明里廣場接通,產生商業活動聚集的效果,亦可增加通往街市的連接性。研究又建議應善用區內的古物古蹟,以鞏固大埔墟的歷史文化,建議中的旅客步行徑包括舊北區理民府、大明里廣場、六鄉新村/陸鄉里、廣福橋、文武二帝廟/富善街及舊大埔墟火車站。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